4月19日,西子湖烟雨迷蒙。一场有关“建筑设计与书画艺术”的思想碰撞在品茗闲谈中诞生。谈话的“主角”是来自北京的建筑评论家方振宁、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建筑设计师王登悦。话题的交集落在建筑设计的艺术原理上,不同的身份却有相近的体悟,每个人都从各自的角度打开了一扇视窗,恰好构成了一场精彩的“三人谈”,解析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艺术智慧。</p>
■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是“崇尚自然”</B>
记者:现今有关建筑设计的理念五花八门,请问什么是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
方振宁(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客座访问学者):我认为建筑设计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崇尚自然”。好的建筑应与季节吻合,就像范仲淹在《醉翁亭记》里说的那种“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境界。建筑和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文人山水画,从建筑中观赏自然,从自然中欣赏建筑,从“看”到“观”,到“想”到“交流”,其实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的“对话”。凡是能够跨越时空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都是生命光照度高的东西,建筑艺术也是同理。
何水法(花鸟画家):我最崇尚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与大自然结合”,我喜欢原生态的东西,那种生命力是无法仿造和复制的。如果要我选择搞建筑设计的地点,我会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我认为在杭州地区富阳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岛湖、京杭大运河构成的“三江两湖一河”是杭州水文化的精华,其中富春江一带的人文积淀又尤为深厚,出了黄公望、严子陵、叶浅予、郁达夫等一大批文人墨客,有“家家都在画屏中”的感觉。吴昌硕有佳句说:“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讲的也是这种意境,崇尚自然才会有生命的延续感。我本人觉得建筑里“灰色”是一种调和色,与自然的颜色最贴近,与一年四季树木变换的颜色都很搭调,这种色调让建筑“隐”在树丛里,不会太跳,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王登悦(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我正在参与设计的一套美术馆建筑,追求的就是“崇尚自然”,建馆地址选在一片山坡上,有近30度的坡度,没有经过人工铲平,山上的树木几乎全都保留,建筑设计全部要为“树木”让路,为保留原有的植物还专门设计出内院,让树最原生态地从房屋中穿出,甚至形成屋顶花园,这种自然与人的交流,可以说真是“相看两不厌”的。
■中国画的理念可以融入建筑设计中
记者:伟大的建筑艺术,让人赏心悦目。建筑设计与书画艺术有很多相通之处,中国画的理念可以怎样融入建筑设计中?
何水法:我觉得建筑与绘画是相通的。中国画里有“计白当黑”之说,建筑设计也有同样的理念。实际上,空白也是画,能让人遐想无限,建筑是非常讲究留有空间的,就像作画先考虑空白的一定是高手,建筑设计中如果没有合适的东西宁可让它空着,一定要在建筑里让人能听到空气的声音,一幢楼与一幢楼之间要保留气场,不能让空间显得局促。建筑里的每一个部分既是分开又是连贯的,就和中国画一样,每一部分看似分开,实际上都有关联。还有,建筑设计与中国画一样,秩序感很要紧,“无规矩不能成方圆”,违反宇宙自然法则的都是不可取的。不管什么样的创新都不能违法自然规律,只要有一点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存在,人就会感觉到不舒适。建筑设计同样要求“天人合一”,一定要进入和谐的运行轨道,否则会被无情地抛甩出来。中国画里的“禅意”在建筑艺术中也是通用的,以小见大,有藏有露,诗情画意,都是同样的原理。
方振宁:中国书画中的“条幅”概念也在建筑设计中有体现,“条幅”是中国文化的符号,这样的建筑美学运用有很多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在其中,长条状的开窗对应的就是“条幅”的概念,几十个“条幅”空间连在一起,效果就出来了。同时,“条幅”建筑设计用的也是中国画中的“借景”之法,窗外的自然景色就像一幅幅变幻的画作,通过“条幅”镶嵌在“画”中,花窗借景,这是很有文人情趣的事。此外,建筑艺术和书画艺术一样,还都讲究中轴线,喜欢对称,想寻找到平衡点。
王登悦:中国画是讲写意的,对真实性没有刻意去追求,中国的建筑设计在理念上也常是这样,利用地形、自然环境等因素串起一条线性空间,用写意的方式来提取传统建筑中的元素,从每一个角度看都可以产生不同的心境,达到的是“以管窥豹”的效果。我还是以那套正在参与设计的美术馆建筑为例,其中就借鉴了中国画的水墨效果,建筑的外墙用的是从福建专门挑来的一种石头,石面上有自然的断裂面,雨水溅上去后就自然化出一种图案,很像中国画中的“晕”,整个建筑则像一幅水墨画。
■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气质的建筑
记者: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各地都有大量的建筑拔地而起,但遗憾的是能给人审美愉悦的作品却不多,建筑设计应该怎样才能与一个城市的气质相吻合?
方振宁:城市的气质是传统积淀下来的,现在全国所有城市都在迈入现代化,但我一直觉得加快城市建设不能以拆老房子为代价。一个城市的建筑不能建立在沙漠上,楼与楼之间应该是有联系的,而且每一个城市都需要有顶级的建筑来打造这个城市的“名片”。我觉得杭州最大的建筑特点是“园林”,在有山有水的环境下,这个城市的建筑最好建得有点起伏,像西泠印社就是一个园林建筑,没有安在平整的地方,而是在孤山奇险的意境里眺望自然。对“园林”建筑而言,树木的意义大于建筑本身,建筑主体不能是霸道的,不能占有自然的精华,要保存鸟语花香才行。我比较欣赏杭州钱江新城在钱塘江江边挑出的一块大平台,那是“城市阳台”的概念,人走在上面的过程就是一个心潮澎湃的过程。
何水法:我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也发现,城市总是“千人一面”,很多城市的建筑看不出这座城市的人文积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建筑都应该要讲究人与当地环境的和谐。建筑和绘画是一样的道理,讲究内在的气质,城市建筑就要与这个城市的文化“神韵”一致,比如杭州的建筑就要有江南的灵气。
王登悦:其实,中国建筑设计一直在探寻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之道。一开始先抄袭西方,后来又走上了完全复古的路,这都不到位。如何把握好城市建筑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大家都还在探索中。但能肯定的是,不能是低层次的拼接式模仿,也不能是仅限于表皮上的复古,要抓“神”而不只是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