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开展美术作品评价“标准”讨论有现实针对性。我想,一方面是今年要举办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另一方面恐怕也与当下美术作品评价标准多样化,主流标准处于动态变化中,而不像以前那样长期保持稳定明确的情况有关。《美术报》提出这个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有助于推进美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当然,这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讲得过于抽象笼统,或不关痛痒,于事无补;过于具体明确,多半难获得普遍认同,乃至引起争议。毕竟,当下美术创作的情景是丰富多彩的,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也是各种各样。在评价标准问题上,大家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是需要不断酝酿、交流和一定时间的积淀。
黄河清老师提到以“雅俗”作为评价标准(《美术报》5月9日807期第7版),这是一个思路,以政治作为评价标准,也是一个思路。不过,在实际的艺术活动中,评价标准似乎不是什么问题,它在活动过程和各个环节中自然表现出来。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美展评价标准,从大的方面讲,应该说是明确的,那就是要能够反映我们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更准确地说,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当然,艺术上也要过得硬。至于说,一些艺术院校、专业协会和机构举办的展览,可能会更多地从学术层面加以考虑,商业机构策划的展览,则以市场效应为导向,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总体而言,美术评价标准多元化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与改革开放后国内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进程联系在一起的。
多元是否就意味着评价标准的无所适从或者虚无主义呢,我想,主流与多元是辩证的关系,而非水火不相容。主流是在多元中形成的,只有经历多元发展形成的主流,才是有根基的和站得住脚的,并且,健康的主流标准也应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而非一成不变的。如果说到美术作品评价主流标准的构成,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艺术标准,其次是社会效应和公众口碑方面的标准;三是政府主管部门、专业协会和展览机构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有时是相互冲突的,但这并不等于说,就会丧失美术评价的主流标准。我想,主流标准恰恰就是在这种矛盾和碰撞当中才得以明晰化、具体化和丰富化的。
冯小刚的电影,对话幽默,情节感人,社会口碑好,思想上也没问题,票房收入又高,既叫好,又叫座,当然是最理想的。前几天,我去看贾樟柯的电影《24城记》,进场后,发现大厅漆黑一片,只有我一个人,大概是我的走动声音,引起了放映员注意,他把放映厅的灯打开了,还放音乐,整个电影放映过程中,自始至终再也没有另外的观众出现,不期然之间,享受了一次“贵宾”待遇。贾樟柯电影在国内的公众接受度是无法与冯小刚相比的,但必须承认,在电影语言的格局和视野方面,要远比冯小刚的大。他的电影的叙事结构相当复杂,以多维方式,揭示那些隐含在活生生的个体人的生活和记忆中的时代变革痕迹,厚实而有力度,从影片中,是可以真切感受那些个普通人,在面对社会转型的巨大困难和艰辛时表现出来的坚毅、乐观和勇气的,他的电影能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不奇怪的。至于说到主流评价的标准,我想,应该是透过类似这样一些截然不同的电影佳作的碰撞而形成的。
当代美术创作面临的境遇同改革开放之前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家不可能双耳不闻窗外事,闭门造车,他是无法回避这个高技术的、媒体化的和杂色斑斓的视觉文化时代的,问题只在于,他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开阔的胸襟来面对。谈到艺术的评价标准,我想,宽广的艺术创作视野,是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其次就是艺术的判断力,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是不好的,海量信息,往往泥沙俱下,艺术家是在比较和选择当中,形成自己的创作思路的,体现出趣味的雅俗和格调的高低。好的艺术从根基上就要站得住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比如,印象派的艺术,刚出现的时候,许多人是不理解的,认为那些画家是在胡闹。但它的历史根基是相当深厚的,延续了提香、委拉士贵支、华托、戈雅和德拉克洛瓦以来的传统,还吸收了日本版画、摄影等多方面的影响。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新派画深刻地表达了现代生活的体验,它的作为美术史的现代变革的桥梁的地位绝非偶然。中国近现代传统国画革新运动中出现的那些名师巨匠,诸如黄宾虹、潘天寿,根基也是非常宽广和深厚的,这是造就他们艺术创作的大格局和新高度的根本所在。《诗经》中的雅和颂是庙堂之音,中正平和、沉稳宽厚的审美境界的获得,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实践才能达到的层次。
另外,艺术语言方面是否有新拓展,也能反映作品达到的高度。新时代的新体验,与创作者对于历史传统的独特理解相结合,构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的探索,过程中,出现走得太快或太远的情况,是正常现象。事实上,过分超前的先锋性,或者仅仅把先锋性作为姿态,容易导致自身创作语言的逻辑混乱,其结果是得不偿失。当代艺术中,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常常是那些在新的视觉语言探索层面上体现出严肃的前卫精神的作品。年轻艺术家在艺术上尝试新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会给人以离经叛道的印象,但这种新尝试是有可能发展成为强大的社会艺术力量的,也是有可能与主流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相结合的,使之产生新活力。所以,涵容和鼓励严肃的前卫创造精神,对于营造一个健康的美术创作氛围是非常必要的。这里并不是说只要前卫的就是好的,最根本的还在于,对于那些严肃的艺术探索者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视觉智慧、勇气和阶段性成绩是需要加以肯定的,也许,他们在驾驭语言方面,还没有达到十分娴熟的境界。
刚才说到了电影评价,美术作品当然也跟电影一样,是需要口碑的,但我觉得,也不能完全与电影等同起来,电影作为大众娱乐样式,从起源时候开始,就是明确的,而美术作品的社会公众接收面是不能与影视作品同日而语的,更多地属于高雅艺术的行列,我们在重视美术作品的大众性、重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同时,也要注意到美术作品的文化基质中的精英性和严肃性,即我们需要思考,传统的造型艺术与现代影像产品相比,它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如果说扬长避短的话,那么,这个造型艺术的“长”到底在哪里。这是关乎视觉文化时代,造型艺术未来发展和繁荣的问题。事实上,新颖的艺术表达样式,前卫的探索,也是能够很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的,只是方式可能会与过去有所不同罢了。<!--/enp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