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个案与切片
个案与切片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06-06

现如今的展览,无疑是当代美术史构建的一部分。当代美术史的研究,首先决定了我们的时间维度,即当代。这个看似无可厚非的节点性问题,实际上存在深究的必要性。

由于当代美术家其作品的风格特征,依然存在变化的可能性,面对这一本源性问题,严格意义上肆意的美术展览与美术活动,都是缺乏深度与依据的。艺术家个体与其作品创作之间,策展人的思路与对展览主题的把握及定义之间,是一个必然的有机整体。并且,这一整体性的特征,是需要多方面的完备与研究,才有可能实现的。相反,将它们完全分离,单纯依赖于某一方而试图完备的呈现,其结果只能是理想化的虚无。

生活中,几乎人人都曾吃过土司面包。土司面包的好处在于它已经被切成片,这种切片面包是一个被固定的常态,食用者可以自由组合食用它的方式。日本科幻小说家筒井康隆却不是一个习惯于循规蹈矩的人。在筒井康隆的作品中,他擅长打乱一些固定的时间切片,用自我的方式将这些切片纠结起来,如何看、如何梳理,似乎是阅读者自己的分内之事。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与被接受的现实,都是被切片后,其差异只在于心理上的主观反应。

美术展览、事件的起始,往往是由艺术家个体所引发产生的。可以这样认为,在美术史绵延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也是最为本质的一环,就是美术事件被切片后,针对艺术家个体所开展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支撑整个美术史的基石,也是本位问题,脱离了“个案”研究,我们将无法针对某一具体美术事件做出准确犀利的评判,从而将根本上导致话语权的丧失,进而则会引发与之相关的美术批评失语,引发一些不必要的争论。鉴于此,深入且真实地针对艺术家个体,进行行之有效的“个案”研究,将影响到美术事件的接受广度与价值深度。

然而,通过针对艺术家的“个案”研究,正确认识与分析相关问题,绝非如此简单。以往,我们在学习、解读与研究中西方美术史的过程中,起点便是站在前人的臂膀上看待问题。历史类学科的学科特征,决定了后来人较前人有大量资料与依据可以信手拈来,在经过自身的认识与评判后,往往也会相对容易地梳理出自己看待问题的眼光。然而在历史研究中,“唯‘三代’与‘明清’为最难”的真言,便是学界前辈的经验早已告诉我们,离我们太远与太近的时代、过多与过少的资料,都会加重研究的难度。

因而,美术展览与活动的当务之急,在于深入内里地开展“个案”研究,在于“个案”研究背后的公允推介,而不应在于尽可能早地给予艺术家以定位。将“个案”这一研究形式比作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应当将展览的重心置于真实性上,由此考虑给社会、给大众提供更多客观认识艺术家、艺术品、艺术事件的机会,时常能自省展览是否到位、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借鉴的可能性。

鉴于此,如果将某一地域内的当代艺术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的话,我认为将其中个别的、具有典型性特征的艺术家个体单独分割出来,就好比标本制作一般,放在展览这一“放大镜”下聚焦观察,则更具意义。

关键字:展览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