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究竟有没有自己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标杆在海外,市场也在海外?我们不去做这种辩论。
不去争论当代艺术由谁来买单,不谈内地的金融新贵喜欢什么样的当代艺术,不去谈论当代艺术的中心已经由西方转移到东方,我们只想说,中国要有自己的当代艺术。
金融危机了,当代艺术品价格一直下滑,当代艺术谁来接盘,不用担心,只要中国人有自己的当代艺术审美体系,有自己的欣赏人群,当代艺术就会发展,就会繁荣。
当代艺术处于深度调整期,在调整过后,将会更加有利于建立一个新的审美体系。在这个时机《中国当代艺术周刊》的诞生,它的使命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
属于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必定要有属于中国的文化评判标准和命名准则,这是传承5000年的华夏民族文化,乃至多民族融合发展文明样式得以继续和谐发展和获得尊重的核心要素和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站在国家的高度上,我们应该有充分的理由与激情,去为我们拥有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形态的祖国而自豪,并发自内心地为创造与开启一个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明样式新篇章而努力!
但实际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20余年来以来,中国艺术乃至文化整体在寻求影响力突围的过程中,掉进了西方哲学和美学话语的泥潭和迷阵。一方面,我们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未能获得与整个世界文化多样性同步发展的契机而陷入文化焦虑;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没有在传统文化根脉中去有效汲取养分,盲目质疑却未能获得实质性的超越,陷入破而不立、进退两难的文化传承怪圈。
至今,针对自身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曲解和误读仍在令人痛心地继续。看看我们大家正在身处其中的文化生态吧——或者向西方艺术样式彻底缴械,或者陷入历史伤痕中不能自拔……一些号称学者型的艺术家则大搞艺术范畴的“故事新说”,或者简单采取符号拼贴和堆砌……食洋不化与食古不化两个极端的对立与并生,再有看似清醒的人们却始终怀揣着把东西方文化从混合中分开来的奇思怪想。
自“五四”以来,我豪杰辈出的中华民族一直在对落后的反思中摸索前进,到今天共和国六十华诞,我们终于成为一个站起来的巨人,我们要发出与巨大身躯相匹配的文化的洪亮嗓音!
在今日,在《中国当代艺术周刊》首刊的时刻,我们愿意用这样一方小小的舞台和窗口,担当起民族文化与艺术奋新动员的号手角色,我们呼吁全体中国艺术家自信自强、科学发展。
首先,在当下的历史条件下,承认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历史性干预,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其次,我们应该辨证地传承和发展自身传统文化,并让这些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历史需要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努力全面恢复一个民族文化的自我命名能力、评判能力以及评判标准;最后,我们应该大胆试验和论证东西方文化交融后新艺术样式的可能。
一个民族或人类文明群体,一定是因为对全体人类文明样式做出巨大的前瞻性贡献,才能够获得历史与全体人类的尊重。
毫无疑问,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已进入老年期,同时也将标志着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殖民文化为基础的西方现当代艺术,进入了理论悖论期。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中国艺术市场大洗牌,我们将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时间来认真反思,也用一个真正艺术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探寻未知道路上的荆棘和惊喜。
我们在此倡议全体中国当代艺术家参与到民族文化崛起运动中来,本着对历史负责和对民族文化负责的精神,承担起一个艺术家对文化的应有责任和义务,趁着中国经济崛起的大好时机,推动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全面复兴和繁荣,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当代艺术周刊》
2009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