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书画“摹古”造假法之“改款型”成品辨识
书画“摹古”造假法之“改款型”成品辨识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09-07-11

名家模仿前辈名家的手迹被人模仿了,这就是前二回我们讲到的“摹古”造假法最具典型性的“仿上仿”现象,今天我们接着再来揭示其另外一种作伪方式“改款型”的成品。据说现在国内艺术院校学生上古代书画名作临摹课后完成的课堂作业,只要能达到接近临本四五成的程度,就常常会被画商们收购了去。恐怕就与这种”摹古”造假法“改款型”成品的流行不无关系。

与“摹古”的其他作伪招术比较,这类“改款型”成品的赝制很容易就能取得坯本——几乎不论有无名气、距今时间长短的任何作者所作的摹古类作品,只要代价不太高就都有可能被作伪者所利用。若原成品有署款的可以挖去(个别可作篡改)重新落上个伪款;原成品无署款的就更省事,作伪更少了一道消款工序,直接就可以造出诸如“某人仿某家本”的款识;如作伪人无把握做假款识干脆就光用伪图章来应付,那样伪成品就类似于是件“无款有章的摹古品”,到时照样也能蒙人。

     

图1                                                图2                                            图(2)局部

2000年春季,南方某拍卖公司上拍了图(1)“吴湖帆作品”,并赫然登上图录封面,可见其分量。图录重点推介这是一件“吴湖帆临摹元代画家唐子华本的山水画“,更有一段谢稚柳认定其系真迹的亲笔题跋。经反复审视此画之后,我起了较重的疑心:首先是该画吴湖帆的字迹虽为真,但画作本身笔墨较稚拙生硬,较吴的同类型摹古真迹少了许多娟秀灵巧的笔调,整件画作的墨色也显得死板,少了韵味,缺乏鉴定人眼中的“真气”;其次是此图的题款与题跋二局部细看均有隐隐约约的挖补与修复的痕迹,具有局部动过手脚的明显征象;最后是谢稚柳的题跋有刻意于人为之嫌。在我的经验里,凡是某书画本身画面内容已较丰富翔实且原作者的题款字数已较多的话,常规性的书画题跋一般只会题写在画外裱件上。而这件画作上的题跋显然已影响到章法的完美度。

帮我彻底揭开图(1)谜底的是新民晚报2000年9月10日由记者林明杰撰写的一篇题为“老子还是儿子,真迹还是赝品”的文章。果然此画并非吴湖帆所做,表面上吴湖帆的款字是真,谢稚柳的题跋也是真,唯独最重要的山水内容为吴湖帆儿子吴孟欧所画。那为什么吴湖帆和谢稚柳的字迹又会是真迹呢?原来吴孟欧摹古的这幅作品曾在1941年出版在某画集中,见图(2)。吴湖帆在画的左上方为儿子做了题跋,不是题款,造假者在得到图(2)后先将吴湖帆的题跋“变”成题款(恰巧该题跋的文字内容较易于篡改成题款),接着将原作右上方吴孟欧“壬辰十月廿日吴兴唐棣子华作 吴孟欧询临”的原款识(见图(2)局部)挖去,然后让鉴定家谢稚柳续题上“唐子华此图旧藏湖帆先生处此为其所临是中年用意笔形神俱似尤难能也,谢稚柳题”这些跋文(本作者通过电脑分析判定该题跋系署名者真迹)。也就是说这本是一件吴孟欧的摹古画,被改头换面成了吴湖帆的作品,之后再加上谢稚柳的题跋,至此连环套终被解开,这些图让我们看到了铁证如山的一例书画辨伪经典!

由此看来,要正确辨识“摹古”造假之“改款型”成品,鉴定者除了要认真辨察当局作品的笔墨、造型、题款及材质外,还必须俱备抵御诸如拍卖行的重点推介与鉴定名家题跋等多种“干扰”的良好素质。

关键字:造假,赝品,作伪,鉴定,书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