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吉明 玉树印象之八
侯吉明教授(1962-,河北人)和苏胜前老师(1969-,四川安岳人)的油画以强烈的表现性和视觉的冲击力取胜。
“灿烂的云天、裸露的山脉、无垠的荒原、本质的形体和浓郁的色彩,仿佛一一从眼前掠过”(1),著名画家丁方所描述的这一情景就是侯吉明的画面。侯吉明的油画具有张扬、豪放和泼辣的气质,观者往往被他那份绘画的激情和创作的猛劲所打动。事实上,在青海师范大学工作期间,他的画风非常写实,表现语言严谨、细腻。或许是远离故土的思念唤醒了画家沉睡多年的艺术气质,或许是西北特有的民族风情激起了画家的情感冲动和创作手法的革新。他完全摆脱了以往的创作局限,开始着力于塞尚的画面构成和马蒂斯色彩的研究,或者在绘画材质的实验中探寻新的表现语言,捕捉新的视觉效果和绘画的灵感,或者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思考和探索。《玉树印象》系列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少数民族的表现题材、概括而图式化的造型、浓烈而戏剧性的色彩、充满现代感的形式构成、大胆而率直的笔触以及丰富的肌理,形成了他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和陌生化的视觉语境。
苏胜前 禅的示意
个子不高的苏胜前却常常有出人意外的举动,他的故事常常是同事或学生之间的热门话题。他与众不同的思考和率真的行为常常无法得到旁人的理解,不过他依然我行我素。近年来,苏胜前一改原先激情式的表现手法,以全新的面目昭示于人。这种更为理智的表达意向预示着作者的思想观念逐步趋向成熟。在《禅的示意》系列作品中,他选择“圆”作为抽象画面的基本元素,看似简单重复的画圈过程,却是画家对自我信念和存在价值的坚持与追求。用苏胜前自己的话来说,“在这个被物质奴役的世界里,从事抽象艺术实践可以让我摆脱技术统治和工业文明的困扰,走向非功利性的心灵关怀”(2)。这便是苏胜前的难得之处。
李果 黛石村写生
王琴 静物之一
李果副教授(1968-,重庆人)、王琴副教授(1970-,河南周口人)、潘江龙副教授(1970-,浙江磐安人)和潘勤老师(1979-,浙江东阳人)的油画作品虽然都倾向写意性,但艺术个性鲜明。
李果和王琴的写意油画偏重装饰性。李果早年的油画较为写实。轻松而幽默的气质使李果多了一份对浪漫情怀的眷恋,因而不甘为写实油画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所困。从近期的代表作《黛石村写生》系列可以清晰地发现,在每一幅作品中都隐含着三项写意元素:色块、景物和彩点。装饰性的色块和略带装饰味的写实景物有机地构成了画面的内层;或聚或散、或隐或显、似光非光、似印象派点彩又非印象派点彩的大笔触彩点则是画面的外层。他的作品总是在内层的理性经营和外层的自由装点之间寻求绘画语言的和谐,在细节的写实刻画和整体的情景表达之间营造画面的意境。王琴的写意方式更直接,信手拈来即生画意。她的作品具有女性艺术家所特有的那种魅力,洋溢着抒情、阳光、华美、温馨并具有现代审美意味的家的气息。在《幻象·花》系列和《江南》系列作品中,简洁而优雅的色彩布局、充满音乐节奏感的空间分割、看似随意却经营有道的点、线、面结构,既体现出画家良好的艺术素养,也透露出那份单纯而平和的绘画心境。画家常常独自在艺术形式和绘画语言之间自由地穿梭或轻松地漫步,享受着他人无法体会的快活和惬意。作品宁静中蕴含隽永,华美中拨动情韵。正如她在《心象意念与生活》一文中所写:“绘画一如行走,是画者在画布上的行走,每一条线、每一个色块、每一个深邃的意境在画面上留下画者的心象与意念的痕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