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鉴赏从清代中期开始,逐渐从金石学中独立出来,从史料考订逐渐演变出重视名品、孤品、善拓收藏和品评的风气。前人称碑帖拓本为“黑老虎”,意思就是容易让人上当受骗,会“咬人”。为了帮助收藏者辨别真伪、区分善劣,清末定海方若编著《校碑随笔》,记录一些著名的碑刻拓本的鉴别线索,这样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影响了碑帖收藏界将近100年。
作为碑帖鉴赏的工具书,几乎之前所有的著作都存在种类少、区分模糊的弊病。这种情况,直到王壮弘先生的《增补校碑随笔》的出现才得以改观。其增补的种类超过方氏两倍,考据字的分析更加明确细致,另外还记录下各类出版物的优劣,拓本年代,所有这些,都更加有利于我们对碑帖拓本进行准确的分析对比。
上世纪末,《增补》刊行,但当时印数极少,一些初学爱好者无缘购得,只好复印整本来使用。最近,上海书店出版社整理王壮弘先生的相关著述,编成“崇善楼书系”,共计6种,《增补》得以重印,其他5种分别为《碑帖鉴别常识》、《崇善楼笔记》、《六朝墓志检要》(与马成名合著)、《帖学举要》、《艺林杂谈》,也都与碑帖鉴赏相关。
碑帖版本的鉴赏必须遵循“博、细、活”的原则,这也是“崇善楼书系”传达给读者的经验之谈。王壮弘先生早年在上海古籍书店从事碑帖书画鉴定工作,经手的碑帖拓本逾10万件,这样才有机会把同一种碑刻的不同时期拓本集中查验,根据其损坏情况,记录下考据字准确的变化,同时,也能修正前人的一些校勘要点,不致以讹传讹。古代的拓本收藏家,往往为了提高自己收藏品的知名度,邀请当时的名流雅士题识跋尾,动辄赞为“宋拓”、“明拓”,实际上都不过是普通的拓本而已,这个时候,就不能全部依赖题跋来断定年代,需要灵活谨慎地加以区分。“崇善楼书系”的完成,与著者多年的勤奋不无关系,只有积累平时的点滴记录,才能汇此大观。正如其在自序中所说“善本记录之事,10余年间,从未间断”,此中辛苦,可见一斑。
碑帖鉴赏不仅讲究版本,还需要对书法有深刻的理解以及扎实的古文字功底和丰富的历史知识。王壮弘先生工书法、善鉴赏,对美学理论也有着深入的研究,这些都使得“崇善楼书系”作为工具书的同时,也能让读者体会到碑帖鉴赏收藏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奥妙。
对于现在普通的收藏初学者,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宋拓、明拓,但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面对眼花缭乱、种类繁多的各类碑帖出版物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碑帖鉴定知识,这样才能分辨出哪些是原刻拓本,哪些是翻刻拓本,进而分辨哪些是善拓,哪些是普通拓本。择优而用,不会掉进“黑老虎”的陷阱。
目前看,从事碑帖鉴定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少,真正能够著书立说的,更属凤毛麟角,所幸的是,王壮弘先生总结了自己的经验,这些著作可以称得上碑帖鉴赏的“红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