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红:
有一次与你通话,你说在知识界曾经有一种说法,说女性主义艺术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是伪命题?这和我们的女性艺术批评的态度有关.所以我一直在考虑女性艺术批评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中国身份问题。
一、 缺少中国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B>
坦率的说中国的艺术批评是在西方文化批评的理论滋养壮大起来的价值判断体系,女性主义艺术的批评的参照物是西方的。离开了西方的女性主义艺术的批评的参照物中国还有没有自己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很遗憾的是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的批评的西方模板是唯一的合法的话语方式,并由这种批评方式建立起来宗法资格认证体系,既学术的江湖体系。学术的嫡系无处不在。通常表现为在在学术的江湖的师承关系中,学术话语的观点与学术话语方式惊人的一致。丰子凯当年画了一张漫画,形象的指出中国的教育是部留声机。而我们的艺术批评史的学习是从文本到文本。文本主义一统天下。文本主义表面看起来是一种学术的精英主义,实则是一种学术的江湖主义。而因为学术的江湖主义是一种具有宗法特征的资格认证体系。显然,从西方女性艺术的批评模板建立起来的大江湖到由体制内师承关系的小江湖,谁也无法跳出艺术批评史的学术的宗法资格认证体系。自然中国的艺术批评的话语权的以及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难以建立。
二、缺少中国独立的叙述方式
中国人说中国话不自信。不论什么性别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一旦涉及西方批评话语的关键词与关键句就是中英文并置。问题是如果你中文能表述清楚了,为什么还要英文?当然这与中国艺术批评的大环境有关。大环境下的中国艺术批评长篇累牍的中英文并置,文本制造的不中不洋,不仅造成了阅读的障碍,而且造成表达的歧义。更可笑的是艺术批评行文会出现art(艺术)和criticism(批评)这样连中学都知道的英语单词。我们的中英文并置艺术批评经常搞不清楚阅读的对象是谁?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如果仅仅是为了让人知道你的语言丰富,那就是噱头批评主义,如果仅仅是为了让人知道你还会用点英语,那就是奴性批评主义。中国古典文本批评的话语方式很多,有寓言、小品、笔记小说、序、跋、诗歌、信件等等彰显中国身份,中国古典文本批评我们拿来用有什么不好的呢?批评文本的中国身份在当代艺术批评中很少能看到。似乎作为中国艺术批评文本的古典叙事方式不合法。而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有一大批艺术批评家中国古籍不仅不看,而且还拒绝自己古典文化的表达方式。中国的艺术批评家们自以为学术的理论化,理论的学科化就一定是西化的,殊不知西方思想家、哲学家尼采的批评文本不也是一种非理论化、非学科化的诗意的文本形式?中国艺术批评缺少独立的叙述方式,实际上是缺乏人格独立话语立场。
三、缺少中国独立的母语规范系统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建立独立的母语规范系统十分重要。前一段时间有一个艺术家做女性艺术展,希望我在学术给与支持,很快发来了展览的主旨,结果是满篇读不通的病句。实际上我遇到了大量的关于女性艺术批评的文章读不通的病句,有些甚至是已经发表的。作为一个中国人,连中国话都不会说,还有什么资格做艺术批评?做策展也是做艺术批评的一种方式,如果你的策展主旨病句太多,弄的参展人都不知到你在说什么,你的展览还有意义吗?实际上,不只是女性艺术批评文本母语规范系统出了问题,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批评都存在着母语系统规范化的问题。我曾参与艺术批评文集的编辑工作,那是让我痛苦不堪的工作。面对那些资深的中国艺术批评家的母语错误,改还是不改?甚至是已经发表过批评文章母语错误依然醒目。当我遇到艺术批评家的母语错误时,我想大声疾呼,你要读的第一本书不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不是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而是现代汉语。作为中国艺术批评家在自己的母语表达上不能把自己文化身份降格到还不如一个中学生吧。
四、缺少中国独立的艺术批评的人格魅力</STRONG>
中国人做中国的艺术批评不自信,开口闭口是洋人说如何如何,批评文本从头到尾一直是洋人在说话。洋人把话都说完了,自己一句话也没说。有的人做了一辈子批评也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很可怜。中国艺术批评的大环境总是青睐于西方的哲学的、宗教的、文化的术语。非中国化的艺术批评术语的堆砌,拉西方虎皮做伥。本来西方没有介定的某种艺术行为方法,我们的艺术批评家忙于建立自己的阐释学,并且是建立在一个又一个西方文化批评大师言论佐证下的阐释系统。这是不是一种犬儒主义新版本?我们的女性艺术批评话语的阐释系统多半是西方上个世纪50、60年代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组,如女性经验、女性意识、女性视角等和女性生理性别有关的话语。如果说早期女性艺术批评话语为了争取性别的平等从生理性别出发,建立性别政治的话语方式是一种权宜之计,那么今天女性艺术批评文本的多元话,为建立女性艺术批评的话语的中国身份则是当务之急。我们不禁要问今天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中国身份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建立女性艺术批评话语自己的的阐释系统?正是中国独立的艺术批评的人格魅力所在。
卫红,以上是我就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文本的中国身份问题提出了总总质疑,实际上也是一次自我批评的机会。我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以上的问题。比如我写的女性艺术批评文章里不少引用西方批评家的话语。说明理论化解能力与自我创新能力还是不够。但是我要求自己尽量做得好一些,文章少一些引用,甚至不引用。关于建立女性艺术批评话语自己的的阐释系统的问题,我在几年前就开始关注中国的女性主义艺术的问题,并萌发了写一部中国女性主义的一本书。昨天发给你的是一篇书的导论部分,同时也是对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总结的一篇文章。当然,它可以继续修改,我的文章有可能修改一百次,尽量少留遗憾。因为在文章里要提出观点,所以修改难度大。我一般的做法是冷处理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当然也很想听听你的意见。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按照导论的思路去写书(书的大纲已出来)。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女性主义艺术,或者一定要参照西方,这样一来果然没有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这样做是有问题的。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认为,女人的问题首先由女人来解决。中国女性不缺乏智慧,缺乏的是文化的主动性和文化的鉴别能力与文化的创造能力。所以当前建立中国自己的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阐释系统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又可分为前女性主义艺术与后女性主义艺术。前女性主义艺术有西方的参照模式,是性别政治的产物。而中国的性别政治是性质疑与性消费两条叙事主线。后女性主义艺术比较复杂,它包括了身份政治和意义政治。早期女性主义艺术利用了父权主义的性别的二元论来反对父权文化,这是权宜之计。我把它称为性别的政治。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性别政治至今还在做。但是当前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复杂性在于,性别政治与身份政治、意义政治混和在一起,形成了与西方不同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有它的缺陷,是它的思想性的不足与视觉性的软弱。它的优势是文化视野的开放和手段的多样。换句话说女性艺术的自身问题与外部环境都向女性艺术提出了挑战。特别是作为亚文化的女同性恋艺术受到父权文化和世俗文化的双重压迫,是人权问题的盲点。所以我在给你的那篇文章里,把女同性恋艺术作为身份政治的一个章节来写,但是很多女性主义批评家却忽视了女同性恋艺术作为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亮点的所在。在文章里我还提到了一个类别,是性身份的多维的体验与创造,我把它归到了意义政治的章节里。意义政治一种是性别欲望、性别流动、性别建构的文化表达;一种是非性化的文化表达。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意义政治这个概念。意义政治是一个后女性主义的概念,它挑战常规,不仅仅是性别的而且包括非性别的文化体验与创造的多元,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主流的标志,或许是作为一个女性艺术批评的人应该关注并大力倡导的文化问题。包括在今年五月《书画名家》女性艺术论坛所讨论的女性艺术缺什么的问题都很有意义。是不是做一个女性艺术批评缺什么这样一个讨论也很有意义?我们有一个平面媒体比如《画刊》,我们还有不少的网络平台,比如艺术国际等网络媒介,继续我们的女性主义艺术以及女性艺术批评的讨论呢?
关于女性主义艺术的命题是一个真命题还是一个伪命题?我以为它不是一个伪命题。有两点可以证明:一、只要是女性成为性话语的主体它就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二、只要是建立起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话语自己的的阐释系统的中国身份,它就是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
编安
佟玉洁
200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