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艺术家来了 哲学家也来了
艺术家来了 哲学家也来了
作者:    来源:东方早报    日期:2009-10-21

 

王广义作品  《东风·金龙》  如同一件出土文物

 

汪建伟作品  《观礼台》  只构建了一个“建筑残骸”

 

曾力摄影作品  《水城钢铁厂》

“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暨研讨会在深圳举行

用铸铁造就的“东风·金龙”复制品被放置在展览现场,作为中国的第一辆汽车,也是国家主席坐过的第一辆国产车,它带有中国工业革命的最初印记,这件看似“出土文物”的复制品是此次展览的作品之一。近日“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在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举行。当代艺术家王广义、汪建伟、隋建国、曾力、卢昊的作品以及巫鸿、汪晖、赵汀阳三位学者的论文构成了此次研究的核心部件,与之同期举行的研讨会也与国家的“视觉政治”有关。

对工业文明的

一次“考古”

视觉艺术作品与政治的关联究竟为何,这些与国家有关的工业提速、钢铁厂、观礼台在艺术呈现的过程中究竟有怎样的政治意味?这是一次需要大量解释的艺术展览。

在展厅内的“东风·金龙”是一件还原作品,它作为中国的第一辆车所具有的意义在王广义看来并不只是工业上的某种标志,因为它是手工打造的,“手工打造是原始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之一,当时的中国用农业社会的方式实现了一个工业革命的梦想,‘东风’暗指‘东风压倒西风’,而‘金龙’是普通百姓的叫法——因为在汽车的车头上打制了一条龙,这是中国拿俄罗斯的高级轿车进行改造时在造型上的特色设计。”王广义说,“它也成了一种特殊的礼赞。”与这辆文物气息颇浓的汽车放置在同一展厅的是曾力的系列摄影作品《水城钢铁厂》,通过对上世纪70年代影响中国工业革命格局和方向至巨的“三线工程”的视觉调查,突出冷战意识形态背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设计的影响及精神后果。除了建厂初期的照片之外,曾力在2004年至2006年拍摄的照片将钢铁厂的“遗址”特征展现了出来,“它还保留了那些建厂初期的高炉,格局也没有太大变化。水城钢铁厂厂区就像一个小城市。”对于拍摄这些纪实作品的初衷是想通过摄影这一种观看方式,用自己独立的眼光来观看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和国家的历史。这些与艺术家的生存记忆相关的解读,在今天看来是一种需要理论阐释的作品,虽然它的呈现非常简单。

视觉政治史,

一种反省立场

以最简洁的钢架结构呈现的“观礼台”成为一件容易被忽略的作品,虽然它身形巨大,却如同残骸一般,“我要表达的是,上观礼台的条件”,这一作品与身体政治、建筑相关,“能上‘观礼台’靠的是身份,而身份区别于身体,对身份的控制就是身份问题。”汪建伟说。在作品呈现之外,他做得更多的是研究调查,比如人员名单、建筑计划图、设计者张开济的采访资料等。与国家政治相关的另一件作品为卢昊的《复制的记忆》,将老北京的内城九门做成透明装置,悬挂在北京地图的上方,以“怀念”那些已经被拆除的建筑物。不过,这些过于“简陋”的作品若没有大量的文字解释,几乎让参观者感到茫然和费解,而“观念”也是展览的重要支撑点。

很明显,“政治”成为本次展览的关键词之一,策展人黄专认为,中国当代艺术一直缺乏一种政治思想基础,一种独立的政治判断能力,“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主义时期,所谓‘政治’就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反叛,90年代基本上是对传统意识形态和体制的解构、反讽和调侃,而独立的政治思想包含的内容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否定姿态,还应该包括对中国历史、文化、生存现实的一种立场,一种有思想背景的反省立场。”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此次展览有主题过大的嫌疑,而从现场的作品来看,艺术作品在背负了这样的宏大主题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另外,艺术如何“对话”政治功能成为了相关研讨会的论题之一。

论坛

中国的艺术家只有对国家概念的演化有一种基本认识,才有可能形成关于国家的政治思想,在创作的时候才会真的有跟西方人不一样的方式。

——策展人黄专

在“国家遗产”展览举行的同时,与之密切相关的“国家遗产的构成、显现与文化传统”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在美术学、哲学、建筑学、视觉传媒方面的专家,从“政治”、“大众”、“艺术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理性分析。

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公共艺术需要去功能化

“观礼台”作为一种观看装置,它其中的一种权力运作,其实和政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至少它作为一种代表性的观看,少数人观看的特权和绝大多数人观看的缺席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进入电视传播、电视大众时代的时候,国家形象与国家的关系,或者说国家与媒介的关系越来越扭曲、异化。在某些时候,像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雕塑往往是无法接近的公共艺术作品,如果“观礼台”也可以称为公共艺术的话,那么公共艺术的去功能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高宣扬(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艺术家要与政治保持一定的间隔

我感觉到有必要进一步去透视视觉艺术背后的、更深的看不见的东西。塞尚作为普法战争时期的艺术家,他回避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的斗争,但同时一直在试图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所应该采取的态度。

艺术家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或者说要不要立场的问题是比较模糊的。问题在于艺术怎么样采取自律?布尔迪厄曾提到,艺术有自己特殊的逻辑,艺术要运作在特殊的场域,和政治场域、权力场域有所差别,艺术家必须要用灵活的策略,去同政治保持一定的间隔,并保持自己的自律性。

黄凤祝(同济大学欧洲思想研究所)艺术的物化功能

这次的法兰克福书展引起了德国人对中国的关注,与之同时展开的还有许多中国艺术展多少都与政治策略有关:比如科隆的艺术展所用中国的传统艺术语言隐藏着浓重的政治意味,中国“文革”的雕塑展是“文革”的意识形态的一种物化表现;还有在德国展出的方力钧回顾展,他代表了改革开放以后所产生的艺术物化的种类。这些事件的参照意义在于,艺术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能够将思想、情感、政治和生活物化,借助形象发挥潜在的能量,无论真实还是虚构,它能对受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字:视觉政治史,哲学家,国家遗产,工业文明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