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段炼:图像的堕落
段炼:图像的堕落
作者:段炼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09-10-22

格尔哈特•里希特1932年生,是一个具象与抽象的双料画家,但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却以貌似照相的具象艺术开道。里希特之抽象绘画在中国发生影响是后来的事,影响范围远不如他的具象绘画,仅仅局限于上海等地的个别画家,而他的具象绘画则从10多年前开始,就影响了全国各地各种水平层次的一大批画家。

欧美的艺术理论家们,认为里希特是一位后现代画家,认为他具有后现代的前卫和观念性。但是,当里希特被介绍到中国的时候,无论介绍者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中国艺术家们看到的却是里希特的图像制作方式,也就是具有柔光和晕眩效果的仿真照相方式。这一绘图方式,让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大开眼界,似乎看到了自己所精通的写实技能的用武之地:原来油画可以这样画!于是,他们多年勤学苦练的具象绘画技巧,在新世纪的观念艺术语境中,终于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他们甚至勇于赶超里希特的柔光技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重要的是,里希特的出场,使他们咸鱼翻身,可以摇身一变,拉起里希特的大旗,一夜之间就从写实主义画家而成为观念主义画家,并因此而披上了当代艺术的外衣。

里希特出生于德累斯顿,他学画的时候,德累斯顿划归东德,他接受了苏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教育,这是他与中国艺术家的一大相似处。里希特学的是广告艺术和舞台布景,他因此而养成了商业艺术的敏感,这使他的艺术制作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商业生产的方式,这是他与今日中国艺术家的又一相通处。里希特的写实绘画以观念的名义而被西方世界认可,这给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教育的中国艺术家们,以及他们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成功转型的绝好样板,使他们可以凭后现代的名义而转向商业艺术。正是由于诸如此类的原因,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才忽略了里希特为什么是观念艺术的问题,他们对里希特绘画的内涵和思想性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只是里希特绘制图像的方式。今天,在中国美术界,不是一代人在模仿里希特,而是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在模仿。有不少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将里希特看做是自己的上帝、救星和指路人。这些人绘制图像的共同方式,就是在不同程度上采用里希特式的柔光照相的晕眩技术。从当前艺术市场上大红大紫的天王金刚,到艺术院校刚进门的低年级学生,莫非模仿者绝无仅有?到现在,这种柔光照相的具象绘画,已然演化成图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尚。

中国人有几千年的形象思维习惯,所以抽象艺术在中国发展缓慢。但是,由于里希特具象绘画的影响,他的抽象绘画也得以进入中国,给数量不多的抽象画家提供了模仿的样板。今天,在稍有规模的抽象画展上,里希特的抽象图式也如魅影一般无处不在。里希特在中国疯狂走红是正常现象吗?在充斥着艺术文盲和思想文盲的今日中国美术界,在图像转向和读图时代的今日中国美术界,画家们只看见里希特的图像,只欲将这图像转化为图式,以求批量生产。他们看见的只是里希特的表象,并没有看见里希特之表象下面的思想性。

三 、堕落的读图时代

关于思想性,希腊哲学、老庄孔孟、伦理道德、马恩列斯,皆是,但并不局限于这些。时事政治是思想,和平环保也是思想,艺术理论是思想,批评方法仍是思想。艺术家以思想性见长的不少,例如后现代以来的观念艺术家。

美国有一位与里希特相近的观念主义具象画家——马克•坦西(Mark Tansey,1948年生)。美国当代著名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以及权威的《艺术新闻》月刊,曾将马克•坦西评为20世纪在世的十大艺术家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马克•坦西就被介绍到中国,国内的一些著名具象写实画家,甚至到纽约去拜访他,去参观他的画室。但是,尽管同是具象画家、同是观念主义画家、同是当今西方的著名画家、同是艺术市场上的佼佼者,为什么马克•坦西在中国几无影响,而里希特却模仿者众?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中国读图时代的文化语境。里希特是一个图式制造者,他的图像易于理解和仿造,易于抽象出图式。虽然他有思想,但在他的绘画中,制造图像的技法远比图像所负载的思想更抢眼,至少,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来说是这样。马克•坦西正好相反,他不是一个图式制造者,从他绘制的图像中,难以抽象出图式。他绘制图像的目的,是为了负载思想,也就是他反思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思想。马克•坦西的艺术特点是,如果看画者不了解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理论,便看不懂他的画,便无法洞悉他的具象绘画为什么是观念的。有人以为马克•坦西的绘画,是理论的插图,具有反讽性。的确,马克•坦西原本就是给报纸杂志作插图的画家,但后来他超越了简单的插图,而以对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质疑、以对公认观点的挑战而获得了思想的独立,终成具有思想性观念艺术大家。中国的艺术批评家们和理论家们,应该看得懂马克•坦西,但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尤其是那些只想制造图像而不愿读书不愿思考的艺术家们,却不一定看得懂。实际上,在图像转向后的读图时代,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已经不愿再用脑子去思考,不愿费力解读马克•坦西那样的图像,他们只愿意去看那些不需要费心解读的简单易懂的图像,如像少儿看图识字。

接受过严格写实训练的画家中,有些人心不灵手很巧,里希特适合他们不用心只用手的绘画方式,而马克•坦西却使他们无所适从。商业时代的画家们没有必要动脑子,他们在机械的流水线上只需按照模式来操作图像的批量生产。采用短平快原则来制造图像的艺术家,当然会去模仿简单易学的里希特,而绝不会去钻研学究气浓厚的马克•坦西。换言之,具有理论素养和思想性的马克•坦西,在商业社会中,绝不会引起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兴趣,而被片面理解、片面接受的里希特,则必然走红于放弃思想、注重图像复制的今日中国美术界。

虽然里希特与马克•坦西都是具象绘画,都是观念主义,而且几乎是在同时被介绍到中国,但前者以外在的视觉图像及其制作技术来吸引眼球,满足了国人一百多年来看重技术的务实愿望,使我们的画家们可以不用脑子,可以片面理解、片面接受,因而成为拿来主义的对象。这样说来,里希特的模仿者们一点儿也不当代,他们只是写实主义的变相延续;相反,马克•坦西以内在的哲学思辨为主,虽从事具象绘画,但他超越了外在的视觉图像,他的图像所负载的理论和思想,使那些不用脑子的艺术家们感到困惑、感到难以理解,更难模仿。也就是说,马克•坦西是无法拿来的,若要学习他,就必须研究艺术哲学、艺术史和批评理论,并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的艺术创造,这当中没有批量生产的可能性。显然,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聪明的中国艺术家是绝不会去做的。

要而言之,里希特的图像,容易让模仿者从中摸索出图式,有利于批量生产,而马克•坦西的图像,却因理论和思想观念而几乎没有图式可言,使人无从模仿。这样,对于图像转向之后和读图时代的中国文盲式艺术家们而言,片面模仿里希特便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懂马克•坦西也是历史的必然。

面对上述这一切,我们当然不必杞人忧天。只不过,当图像沦为图式,当艺术家们只能依赖图式去批量生产没有思想的图像,当艺术创造变成工业技术而失去了个体思想和原创性的时候,我不得不说,我们的文化堕落了。

上一页  1 2 
关键字:段炼,图像,堕落,当代艺术,里希特,具象,绘画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