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再现”的缺损
福柯的凝视直接关涉再现问题,而在《词与物》的中文译本中“再现”也不幸缺失。我们先看作为关键词的“再现”的缺失。福柯的“再现”为representation,法语英语拼写相同,这既是当代批评理论的专用术语,也是后现代文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词与物》的中文译者意识到了这是一个专门术语和理论概念,但却不知道中国学术界的通常译法,于是一律译成汉语名词“表象”,同时又将这一汉语名词错当动词使用。
在法文原著和英文译本中,福柯的“再现”至少有三种语法形式,除名词外,还有动词representer/represent和动词被动式represente/represented。汉语的“再现”既是名词也是动词,还有被动式“被再现”和被动式形容词“被再现的”。相反,汉语“表象”仅仅是名词,虽然可以用来指称再现的结果,但不能用作动词和被动式,不能指称再现的动作和行为过程。可是在《词与物》的汉译本中,因译者将“再现”误译为“表象”,结果只能违反汉语语法规则和逻辑,而将“表象”用作动词,甚至出现了“被表象的”之类文理不通的译文。
且读这样一句译文:“在油画中被表象的所有表象中间,这是唯一看得见的表象;但是没有一个人在注视它” 。这句引语的法文原文是“De toutes les representations que represente le tableau, il est la seule visible; mais nul ne le regarde” ,而福柯亲自认可的英文翻译则是“Of all the representations represented in the picture this is the only one visible; but no one is looking at it” ,此句的关键词是representation(再现),中译本却用“表象”,语句文理不通,含义不明。
在《词与物》第一章《宫娥》里,“再现”一词贯通全章,但汉译本里却踪影全无。且读《宫娥》中文译本第二节的最后自然段,福柯在此完成了对“再现”的解构:
“也许,在委拉斯开兹的这幅油画中,似乎存在着古典表象之表象和它敞开的空间的限定。事实上,在这里,表象着手在自己的所有要素中表象自己,.....。但是在由表象既汇集又加以散播的这个弥散性中,存在着一个从四面八方都急切地得到指明的基本的虚空:表象的基础必定消失了,与表象相似的那个人消失了,认为表象只是一种相似性的人也消失了。这个主体,----是同一个主体,被消除了。因最终从束缚自己的那种关系中解放出来,表象就能作为纯表象出现” 。
同样,我们暂且不论这段汉译的语法缺陷和诘屈聱牙的文句而给读者造成的阅读困难和理解障碍。这一段是《宫娥》章的结尾,卒章显其意,福柯解构了古典的再现概念,预示了后现代的再现概念。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宫娥》一画的再现是往复再现,也即后现代所说的自我引证式再现(即便委拉斯开兹没有此意,福柯却有此意);其次,画中被再现的场景涉及镜像,并在看与被看的凝视转换过程中消失了,画中被再现的人与物其实空空荡荡,一片虚无。于是到了最后,再现不涉任何被再现者,而成为一种纯粹形式的再现,是为再现的无序之序。
可是阅读汉语译文,读者难于明白福柯究竟在说什么,因为译者将“再现”一律译作“表象”。在哲学界和美学界,有人将欧洲古典哲学里的representation 译为“表象”或“表征”,在文学界和美术界,此词多译为“再现”。从艺术分类角度说,有具象绘画与抽象绘画,还有表现式绘画与再现式绘画,但没有“表象绘画”。在艺术研究中这个词通常都译为“再现”,例如写实主义的“再现式绘画”,决不会译成“表象式绘画”。
在此,“再现”的缺失已不仅仅是一个关键词的缺失,而是论题的缺损。在西方当代学术中,尤其是在文化研究和批评理论中,再现是个大话题。作为动词,“再现”的本义是指用文学语言或艺术图像来构建一个形象,并指称或代表某一客观存在的物象,即所谓古典再现。作为名词,“再现”是那一客观物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呈现或在艺术作品中的视觉呈现,这是再现行为的结果。在用作名词的情况下“再现”也可称为“表象”,但“表象”只涉再现的结果,此词不能有效揭示再现的行为以及表象与这行为的关系。
再现的过程,涉及被再现的客观物象,涉及再现者对这一物象的视觉感知,以及画家在画布上对这一感知的视觉呈现。当代视觉文化研究和批评理论所关注的再现问题首先是,由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视觉感知是个人化的,于是这一客观物象在画家头脑里的心象(mental image)便面临了准确性甚至真伪性的质疑。其次,当代批评理论所质疑的另一问题是:画家呈现在画布上的视觉图像,究竟是他头脑里的那个可靠性尚未获得确认的心理图像,还是他双眼所见的那个客观物象?这些质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模仿说,及其有关“理式”的拷问。柏拉图认为,艺术的再现是不真实的,与真理隔着三层。到了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中期结构主义兴盛之时,学者们从语言学和符号学角度来研究再现问题,借助语言表述的悖论,探讨再现的往复。福柯的《词与物》出版后,其往复再现之说引起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注意,二人通信讨论再现问题,特别是视觉再现与语言再现的关系。同时,福柯对马格利特的《这不是一支烟斗》等绘画作品也表现出极大兴趣,他从画中看到了符号之能指与所指的分离,于是就马格利特的绘画而写出了一系列探讨再现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后来集为小册子《这不是一支烟斗》出版,其主旨仍是对再现的解构 。
从翻译的角度说,尽管“再现”的误译仅是低级的技术性问题,应该无伤大雅,但是,误译来自译者的误读,对读者会产生误导,尤其从理论角度说,这会是极大的误导。福柯在《词与物》的“前言”中讲了他写作这本书的起因:博尔赫斯所引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分类方法,因不合西方逻辑思维而显得怪异,但也反衬出了西方思维方式的局限,这使福柯有了探讨事物的秩序之“无序”的念头。欧洲传统的视觉艺术,是一种有序的再现,即古希腊哲学所说的“模仿”。在这样的语境中细读福柯论《宫娥》,我们可以读出他的主旨是借“凝视”而讨论再现问题,是通过讨论画中的多重凝视来阐述再现的往复,进而解构视觉再现,指出再现的无序。在《词与物》的中文译本中,由于关键词“再现”缺失,福柯的中心论题“再现”受到了损害,读者只能读到作为再现结果的表象,却不知福柯更讨论了再现的行为。是为“再现”论题的缺损。
汉语翻译的误译,使福柯文本缺失了关键词“凝视”与“再现”,而“目光”与“表象”则又通篇皆是。结果,福柯《宫娥》一章的论题被置换了,福科的观点也变得晦涩不明。
五、结语
福柯眼中《宫娥》的视觉秩序,与画面的构图形式相关,但不是构图本身,而是凝视过程中的互动关系。福柯在凝视中讨论观照的原始起点,就是力图捕捉并描述视觉秩序,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福柯不会让读者找到那可能的原始起点,反而指出画中凝视的多重性,更进一步指出画中再现的往复性,所以这幅画并没有视觉秩序。
在上述读图过程中,福柯作为观画者而扮演了重要角色,正是观画者的凝视,发现了画中人的凝视。多重凝视的互动和关系转化,见证甚至促成了再现的往复,从而使再现的秩序被解构。福柯读《宫娥》,我读福柯的《宫娥》,也通过福柯文本来阅读委拉斯开兹的《宫娥》图像,其间介入了我个人的视觉经验。这一切也形成了一个阅读的往复,解构了阅读的单向性(one dimension)。如果阅读的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事物,那么当福柯解构“再现”的视觉秩序时,他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暗示甚至预言了“阅读”行为与文本秩序的解构。
在《词与物》的中文译本中,由于译者没有认识到“凝视”是福柯的重要理论概念,未将其当成专门术语来处理,而只用“目光”之类普通术语来翻译,结果不仅造成“凝视”术语的缺失,更造成这一论题在中文译本里完全缺失。这样,中文读者阅读中文版的《词与物》,便完全不知“凝视”论题的存在。
二OO九年四月,蒙特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