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广东画院:传承五十年经典 谱写大时代华章
广东画院:传承五十年经典 谱写大时代华章
作者:    来源:文化传播网    日期:2009-11-12

2009年金秋,在举国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之时,广东画院也迎来了成立50周年的喜庆日子。10月31日,广东画院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在广州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蔡东士,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雷于蓝等嘉宾、领导出席了庆典活动。来自全国美术机构和各省市画院的有关领导及众多艺术家、评论家也一同见证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10月31日上午,美丽的白云山脚下锣鼓喧天、礼炮齐鸣,广东画院新址奠基仪式在这里举行。在热烈喜庆的气氛中,一直关心并支持广东画院发展的领导以及美术界同仁为广东画院新址铲上了第一锹土。广东画院新址自2005年起开始选址、规划建设,新的广东画院将成为功能完善、设施齐全,集园林艺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现代化标志性建筑。当天下午,“镌美流花——广东画院50年作品特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画展呈现了黄新波、关山月、黎雄才、赖少其、王肇民、胡一川的经典作品,以及广东画院艺术顾问、特聘画家、在职画家、签约画家历年创作的精品力作。展览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观看。

50年,广东画院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如今,广东画院又将开启一段崭新的旅程。

历史悠久 积淀丰厚

广东画院成立于1959年,成立之初称为“广州国画院”,与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江苏国画院并称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四大画院。

1962年,经中共广东省委批准,广州国画院更名为广东画院,黄新波任第一届广东画院院长。1978年春,历经“文革”风雨的广东画院正式恢复,关山月任第二届广东画院院长。画院从各单位将一些在专业上有发展潜力和突出成绩的画家如刘仑、林墉、陈衍宁、王玉珏、何克劲、汤集祥、周佐愚、许钦松、王维宝等调入,这些画家的加盟大大增强了广东画院的实力。1982年12月,占地700平方米、高8层的广东画院大楼落成。这时的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画院画家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生活中,大胆探索,勤奋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许多代表性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

进入90年代,王玉珏担任第三届院长。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了历史性讲话,广东画院的美术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画家们把目光投向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和个人生活经验,以更为开放、独立的态度去面对社会文化和创作,催生出不少贴近时代的精品。

2003年,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兼任院长,他和时任党组书记兼副院长的许钦松提出“学术立院”的主张,创设了每年一度的“广东画院创作年度展”、两年一度的“广东画院学术提名展”以及“‘9+2’泛珠三角文化交流项目——广东画院作品巡展”,这对于广东画院的学术建设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现任广东画院院长为许钦松。1979年,他进入广东画院,如今已经与画院共同走过了30年。艺术追求和学术成就是广东画院一直以来的立院之本,为了创造一个更有利于画家成长、人才发展的和谐环境,近一年多来,许钦松与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对画院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化机构发展起到表率作用。

在过去的50年里,广东画院先后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艺术家,并创作了一大批震撼人心的精品力作,如黄新波的《年青人》、关山月的《绿色长城》、汤小铭的《永不休战》、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黎雄才的《武汉防汛图》、胡一川的《前夜》、许钦松的《潮的失落》、林永康的《自梳女》等等。如今,画院有许钦松、林墉、汤小铭、关伟、李劲堃、林永康、宣新明、崔跃、颜苏平、黄唯理、李东伟、孙洪敏、刘穗艳、陈映欣、黄国武、周正良、方向等17位在职专业画家。近年来画家们肩负着学术研究和创作的重任,不懈努力,出色地完成了全国和广东省的多项创作任务,同时也参与了多项重大的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

50年来,几代人的努力为广东画院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传统为广东画院的壮大、腾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继往开来 锐意创新

为了落实广东省委在新时期对广东画院新的定位和要求,同时解决画院在艺术观念多样、艺术生态多层次共生等环境下的生存问题,许钦松院长带领画院领导班子进行了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改革本身不是最终目的,改革是为了发展!”许钦松在谈到最初的改革思路时说,“前几年全国上下都在思考文化体制改革,这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迈出这一步。但是如何来改革?这一点很费思量,也需要谨慎。画院是我们国家特有的文化制度,国际上没有可以拿来参考的一套模式。我们不能把画院打造成一个只讲经济效益的公司、企业,如果那样就没有必要建立画院这种体制。广东画院的定位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究竟哪一种模式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只能靠我们不断摸索。”

广东画院在为现有在职专业画家做出准确定位外,还与省内外一批有影响、有艺术个性和发展潜质的中青年画家建立合约关系。2007年6月,庄小尖、张德瑞、莫肇生、张瞄、全心、李节平、谢少威、汤垚、邵戈、杨培江、彭小杭、邓耀明、刘颖悟、范勃、刘文、陈许、颜晓萍、王岳盛、张东、于理、廖剑华、陈海宁、罗文勇、陆声设、陈锦钦、张闯、周燕、岳雷等成为广东画院的第一批签约画家。实行签约画家制度两年多来,签约画家和院本部画家在学术追求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画院创作队伍中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2004年,广东青年画院成立。这个以培养青年画家为目的的青年画院开创了全国画院之新风,为培养年轻优秀的美术人才、为画院提供后备力量和可持续性发展作了有益的尝试。首任青年画院院长为李劲堃,青年画家有于理、方瑞、邓耀明等16位。第二任青年画院院长为方向,画家包括郑星球、罗兵、许晓彬等20位。作为广东画院直接领导下的非营利学术团体,广东青年画院是对画院体系多重立体结构的良性拓展和学术延伸,同时也是广东画院富于前瞻性的创新机制模式,这对于广东省青年优秀美术人才的培养与凝聚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画家聘用制的具体实施,许钦松认为:“对待聘用画家,不能用短期眼光。一个画家的成长需要几十年的磨练,所以我们不能像老板对工人那样,用两三年就换人。广东画院的聘用期很长,让这些画家有中、长期的学术目标和计划,然后按部就班地成长起来。院本部的画家和签约画家、青年画家,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层结构、更为丰满的队伍。画院没有花国家的钱,而是通过这两个制度把画家队伍无形地扩大。这几大措施融合在一起,无形之中就给了画家强大的压力,使他们必须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创作精品。”如今看来,制定签约画家的制度、成立广东青年画院对于广东画院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瞻远瞩 再创辉煌

谈到画院未来的发展和远景,许钦松表示:“如今的社会形势变化非常迅速,中国跟世界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紧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响。因此我们的办院方针应该以现在的形势为背景,符合时代和国家的需要。今后广东画院将逐步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国内外影响力的学术机构,同时也是一个能够整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新型现代画院,在广东文化强省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优势。同时,广东画院的所有画家也必须奋勇争先,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名家、大家。”

在硬件建设方面,广东画院将再上新台阶。首先,广东画院将要建立学术交流、展示的平台——广东画院美术馆;其次,广东画院的新址为外国艺术家设计了一流的工作室,届时会聘请国际一流的艺术家到画院创作。这样,广东画院的画家就可以和国外艺术家在画院共同学习、创作。这是广东画院面向世界、走出国门的重大举措。

广东画院近年来为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东画院画家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中,联合广东130多位知名油画家连续18个昼夜联合创作了大型史诗油画《地恸·重生》。此外,广东画院还建立了针对孤残儿童的求助基金和帮助贫困地区学生教育的希望工程等。

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广东画院在未来的工作中会更加注重体现公益性。“广东画院美术馆将来要免费开放,此外还要建立一所专业的美术图书馆,免费对市民开放。将来还要成立一系列的机构,利用广东画院现有的学术资源参与到公共艺术、城市建设中,特别是参与到国家组织的艺术项目中去。另外,要体现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体现更高的审美价值,广东画院创作出的精品力作除了在美术馆展出外,还要推出新的推广方式:艺术下乡,把这些作品通过新的渠道送到基层展览,用这些优秀作品帮助市民提高审美能力。”许钦松说。

50岁之于人生是一个成熟的年龄,而对于广东画院来说,则是下一段崭新旅程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广东画院必将迎来更辉煌的明天!

关键字:广东画院,画院,传承,时代华章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