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理想主义精神
从事艺术教育需要理想主义,在这世俗利益至上的年代,没有理想抱负和献身精神,很难静下心来,在一块校园里默默耕耘。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传媒学院在从2003年至2007年中迅速集结一批极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深感艺术教育体系的腐朽,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节。他们都富有责任感和改革艺术教育的崇高理想,希望运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启迪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艺术,发掘年轻人的才华,培育年轻一代的艺术人才。有位大学领导来学院检查教学工作,提出教育要规范,就是培养标准化的批量产品。结果,徐坦和蔡江宇等老师立即反驳,指出这样的学生产品,保鲜期极短,没来得及出校门就已经过期了。学院邀请这一批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都有自己艺术发展的大好前程。当时中国当代艺术上升到最火爆前的这段时期,也是他们作品快速攀升天价时段。他们是国际国内的重要大展览不可缺少的参展艺术家,需要大量时间进行创作。为了教学,郑国谷老师几次放弃出席在国外自己的个展和开幕式。一些老师的工作室、家庭都在广州,在上课期间每星期多次长途往返校区。但是,他们想到学生,为了改革教学理想,他们贡献自己宝贵的创作黄金年段的时间和精力,使我深受感动。梁钜辉老师在他最后的一段日子里,他正有外景拍摄的美术指导工作,又坚持上课,每日从家里到学校再到外景场,几百公里三地穿梭开车,劳心劳累而生病,英年早逝,今人十分哀痛。正是这些老师高扬理想主义旗帜,鼓励年轻学生追求理想,思考人类未来,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我们的学校更有活力。
我在香港二十多年,进行创作和参与许多推动艺术的活动。香港有较自由的空间,也不缺经费,但是,推动艺术却十分吃力,许多努力没有达到期望效果。从多年的经历中深感香港艺术发展困难的原因就是教育问题。约十年前,香港艺术发展局请了专家,用了几年时间,花了过百万,做出了建立视觉艺术学院的可行性方案,香港特首也在施政报告承诺筹备视觉艺术学院。但直到现在,视觉艺术学院仍然不了了之。不重视艺术教育,缺乏教育的基础,艺术不可能蓬勃发展。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在邻近港澳的珠海市创立新的大学园区,我觉得有机会创办新型的艺术设计学院,于是马上放下在香港大部分事务和创作展览活动,去珠海追求教育的理想之光。
依靠教师创造力
在颜磊、陈绍雄等老师推荐下,学院开始汇集一批著名艺术工作者。这些是中国当代艺术走在最前沿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对学生成长起关键的作用。一流师资才有一流学校,才有培育一流人才的基础。广纳人才,以艺术精神建构学院。德国魏玛的这个5、6万人的小镇,几百年来没有成为现代大城市,却成为欧洲的文化心脏与精神首都。魏玛创世纪的开端是请到文豪歌德来魏玛生活,哥德又请来了席勒。德国启蒙运动理论家赫尔德来此工作。音乐大师巴赫来此进行创作,李斯特任魏玛宫廷乐长。哲学家尼采晚年也来此生活。在上世纪初,建筑艺术家格罗皮乌斯来到魏玛,创立了包豪斯设计学院。魏玛的发展历程,没有像凯旋门、巴黎铁塔这样庞大的建筑物为标志。而以一个个思想家、艺术家、学者的到来,产生了一个个文化艺术运动,思想革命、艺术革命作为了魏玛的里程碑,创造了历史上的伟大艺术思想,造就了一些伟大的艺术家、思想家、建筑师。魏玛不是石头、木材能够建造的,而是用思想、精神创造的。同样大学也不是建筑材料能够树立的。大学须尊重各类人才、专家,拜请重要学者、艺术家、大师,依靠他们,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创造大学的灵魂。
建立具有多元背景,多元艺术观念和不同艺术风格倾向的教师队伍。同一课程在不同班级,选用不同艺术观念的老师所创造的学术氛围, 让学生处于各种艺术观念的碰撞和交流情景之中,消解了标准和统一模式。多元甚至相互冲突的艺术思想的学术环境中,推动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发展,寻找与创造适合自己的艺术方式和艺术理念。这是源于我在上海戏剧学院上学时的经验。
1978年的上海戏剧学院是当时上海最主要的视觉艺术学府和艺术中心。学院相对其他学院来说比较开放,教师人才济济,重要是他们各有多样化的艺术倾向。有的老师受上海老一辈艺术大师的影响,绘画创作有印象派和野兽派的风格。有老师从敦煌壁画传统艺术获得灵感,用现代方式,创新的表现手法,进行再创作。李山老师又具有表现主义和原始艺术的倾向,创作大幅的画面。还有留苏联的老师深受俄罗斯画派影响的风景创作,以及有的老师作品具有装饰性的绘画创作等等。这些老师都是当时中国艺术转型期间影响上海的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导师。当时刚开始改革开放,学院还没有来的及制定教学大纲。在没有统一标准的要求下,学院多种画派风格流多元并存,并产生学术争论,各持不同观念。这样对学生来说,认同任何一派都不能得到其他更多老师们的肯定,往往无可是从,必须独立思考,探寻自己艺术的道路。在短短几年培养出现一批探索精神的当代实验艺术的艺术学生,以后成长成为国际国内一流的当代艺术家、装置艺术家、画家、舞台设计家、环境设计家、甚至艺术管理和教育专家等等。2007年有学者为艺术史作专题研究后,称为“上戏现象”。我在办学初期就吸取这个经验,这是我对教育的首要的思考。
我邀请对教学有深入思考的白礼仁老师来学院任教,他长期在香港教学,极受学生欢迎。这位六十六多岁的爱尔兰人一谈到教学就兴奋起来,显得特别有活力。白礼仁老师提出“大排挡”概念:学校就像大排挡食街,有各种风味美食小吃的“工作室”,吸引学生挑选自己的喜好口味。学生在第一学期,需要学习了解自己兴趣,学会选择,然后进入各种工作室。他把这些想法画成教学地图。白礼仁老师进一步设想:理想的学院可以没有什么课程,但重要的是设立各种工作室。学生自由进到各种工作室,进行自我练习与创作, 工作室里有技术人员协助。老师们充其量只是一些聊天者们。
“你要去哪里”,带着“为生活服务”字句的红袖章的Peter老师是来自德国的观念艺术家。他说:老师是的士司机,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老师们按照自己的经验和了解,把学生带往他们想去的大致方向,让他们下车后继续寻找、摸索。“你要去哪里”,“我能帮你什么”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问题。
白礼仁老师设计的练习画模特儿练习,就像玩“音乐椅”游戏一样,学生们绘画直至音乐停下来,再与其它同学交换作业,在另一同学的作品上继续绘画,这样不断交换绘画, 直到下课为止。传统的艺术训练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原创性,而白礼仁老师设计的这种练习却要求学生尝试理解、吸取、利用他人的绘画基础上继续发展, 培养在各种原有基础、利用各种意见、兼容并包继续创造的文化态度。白礼仁老师另一个绘画练习是把一个文化调研或一段生活过程的许多重要片段镜头集中在一个画面,进行重构和表现。
教师们丰富的教学思想和方式是学院最宝贵的资源。学院并没有给予老师足够的资源和经费,以及相称的待遇。老师往往垫钱买设备,自己想办法在教学上减少教学设备需要。但是,学院提供足够的空间让教师发挥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发挥老师的才智,实现教学理想,这是吸引老师来珠海的主要因素。
我曾给郑谷国老师一本已出版的英国大学艺术设计教程,供他参考,他看后告诉我,这个教程不适合我们现在的学生,他以项目创作为主轴,根据每班的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每班的创作主题。他说:“每个学生的教学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对人讲人话,对猫说猫话,对树说树话”。郑谷国老师教学过程中因人施教,给予学生较大的空间自我学习、自我研究。他特别强调课程最后的创作作品,严格要求质量,每一课程作业都要进行公开展览。并运用自己的艺术网络,推动学生作品进行国内外交流,把优秀学生带入艺术圈,开拓学生眼界,提携他们发展自己的艺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