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训练创作重在方法
训练创作重在方法
作者:    来源:《批评家》    日期:2010-03-29

当代艺术作为教学对美院来说是很新鲜的,虽然外面的世界已经“当代”的如火如荼,但是对于考取美院的学生来说却很遥远,这主要是两个方面因素造成的:一个是考取美院的方式依然是传统的,你要想顺利考入美院,你就必须按照考试标准来准备,而考试的内容仍然是写实艺术,因此,学生的关注点必然还是写实艺术以及写实艺术家,自然也就无暇顾及到更广大的社会了;还有一个原因是作为社会的美术教育还很缺少,我们没有像样的博物馆进行美术史教育,也没有能够跟上时代的中学美术教育,即使是一般文科教育也是应试教育,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训练,以上两点是美术考生不关心当代艺术的原因。

那么即使是进入了美院一年级,也还是要从写实基础开始训练,在中国特殊文化的背景下,学美术的不会写实功夫也说不过去,这样,大概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开始有创作课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脑子一片空白,这样是无法创作的,于是才有了解当代创作的渴望,严格来讲,美院的教学体系中是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创作的系统方法,一般老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由创作,然后老师看几次就可以了,绝大部分知识是毕业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

自学固然是好事,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但是这个学习的过程还是完成的越早越好,至少是早早启动,当然也未必都要像青年作家韩寒那么早,因为毕竟如此早熟的人不多,大部分的人至少要在大学三年级得到全面启蒙,然后带着理想毕业。所以,关键是如何启蒙创作?如何从最基础开始,创作是否也是基础?是否也需要训练?

我曾经就这个问题发表过一些浅见,我的基本观点是:大学所学的所有东西都可以看作是基础,因此所有东西都要学。按照这个观点,不只是基本功是基础,创作也是基础,既然是基础就需要训练,在这个前提下,学生可以放轻松,不要想着非要创造多么了不起的作品,可以专注于语言和表达的基础训练,这种学习在毕业以后的现实社会是很难再去弥补的。不要指望学生在校期间创作出成熟大师的作品,而是要更强调创作方法和“建立好的标准”(巫鸿语)。既然是训练,就会联想到军训,军训是指在真正打仗前战士要得到的基本军事训练,包括列队,打枪,体能,模拟实战等,如果没有这些训练,一旦上战场可能一下子就会被对方打倒,因为你还没学会保护自己,也就更不会进攻。本来我们的美术学院作为训练的基地一直没有问题,我们的问题是,我们的训练内容过分侧重于单项练习,素描、雕塑、浮雕等,有很多教材都是这个方面的,而对于实战模拟——相当于创作加展览及社会活动,似乎就缺少相应的重视,而这方面的教师恰好又非常缺少,因为,在军事上,能够教授模拟实战的必须是打过仗的,否则就成了纸上谈兵,相对于艺术界来说,打过仗的就好比是在社会上游走江湖有所成就的艺术家。而这些艺术家又大多不在学校,因此就形成了今天的局面,社会上的创作与学院式教学的脱节。当然,目前这个状况已经有些改善,但还不是很普遍。

上面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解决,我们面临的就将是如何进行创作训练的问题。我自己对于当前学生的问题有过一些想法,针对我国学生的特性,我不知道这个是年轻人的特性还是中国人固有的特性,总之,我发现我们的学生还不太善于利用手头真实的物体材料去阐述和发掘人生的经验,他们要么空谈,要么不谈,或说不准确,容易只说不做,或只做不说,这种偏激的想法我也曾经有过,好在发现的早,一直在尽力克服,尤其是我在司徒杰先生的工作室那两年,受到了他在欧美学来的教学方法的影响,使我被训练出可以讨论艺术问题的能力(1986年)。因此,我对学生提出的口号是:说到哪里做到哪里,做到哪里必须说到哪里,只可以多做或多说一步。用这种方法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动手和阐述作品同步的习惯,一方面你说了就要做,一方面你做了还要说,把它看作是前进的两条腿。说多了不做,你会在潜意识里以为你已经做了,而实际上你还没有获取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你的经验是建立在空中楼阁的;而做多了不说,就会失去一个自检的过程,或者说是在一个不正确的自检系统中接受检验,这个意思就是说,即使没有对外人解释,也会对自己解释,而对自己解释没有外界的监督往往会陷在错误中而不自知,日久了就没有回头路了,对同行诉说是提高自己做的水平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以上谈的也许更适合中国学生,我也接触过一些欧美学生,在这方面似乎比我们好。

关键字:当代艺术,展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