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汉斯-霍夫曼《金色之墙》1961年_油画__151x182cm
2.平面性与平面的界限。从《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1939)发表以来,格林伯格就坚定不移地将平面性看作是现代绘画最基本的特质。但是,在格氏看来,不管是古典主义的大师,还是现代艺术家,他们都并没有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为了保持画面的完整性,古典大师通过营造一个三维的幻觉空间让绘画保持在一种恒久的状态中。因此,在欣赏古典大师的作品时,首先看到的是画的内容,然后才是一幅画。但是,在欣赏现代主义的绘画时,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一幅画。尽管后一种方式是欣赏任何一幅绘画作品——不管是古典大师的还是现代艺术家的都是如此,但格林伯格认为,只有当现代艺术家把这种方式当作是唯一的欣赏方式时,现代主义绘画的“自我批判”才算取得了成功。那么,现代主义绘画怎样才能维护画面的平面性呢?首先是艺术家要放弃具象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实存感。如果绘画要描述三维空间,那么任何微不足道的暗示,如人体或茶杯的侧影,都足以引起人们对三维空间的联想。于是,现代主义绘画不得不放弃对阴影的描绘,放弃明暗对比。但是,格林伯格并不认为现代主义绘画就不可以表现具象的物体。这是一个悖论。既然可以表现具象的物体,但又不能将其放在三维的幻觉空间中,由于艺术家要强调绘画的平面性,其中的一种办法就是他们需要将注意力转化到具象物体的形式表达上。正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现代绘画才能以形式主义的原则向抽象艺术发展。另一种解决办法是探索平面的界限。从表面的形态上看,不管是古典大师的作品还是现代主义的绘画,它们都具有自身的二维平面性。也就是说,所有的绘画都有自身的平面特征。只不过,古典大师用三维的幻觉空间掩盖或隐匿了这种平面性。既然现代主义绘画放弃了对三维幻觉空间的表现,那么二维平面的界限就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格林伯格谈到了两个处理这个问题的例子:一个是塞尚,一个是蒙德里安。为了使画面的构图能与画布的长方形形状统一起来,塞尚不得不放弃透视,以及对具象物体的描绘,相反将注意力放在作品内部的形式结构与边框的协调性上。而蒙德里安的作品同样依赖于画布四边封闭的边框。换言之,当现代主义绘画在强调二维平面的表达时,边框本身的形状已经成为了绘画的一个规范,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将其与1955年《“美国式”绘画》中对“色域绘画”的讨论联系起来,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了,因为以罗斯科、纽曼为代表的艺术家正是创造性地利用了画布的边框,将边框包围的“场域”成功地转化成了二维平面的“色域”(color field)。于是,由边框形成的“大画幅”就成了作品形式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62年的《抽象表现主义之后》一文中,格林伯格进一步强调了“平面与平面的界限”问题。当格林伯格认为“一张绷着的空白画布也可以成为一幅绘画的时候”,[1]尽管他并不认为这是一幅成功的作品,但绘画的平面界限就已达到极致,因为仅仅只有一步之遥,绘画就触及到形式与非形式、绘画与非绘画的边界了。也可以这样理解,正是由于边框的存在,一张空白的画布才有可能被看成是一幅作品。于是,“平面与平面的界限”也就自然成为了现代主义绘画的一个本质属性。
彼埃-蒙德里安画作
3.两种“视觉性”。尽管现代主义绘画需要回到二维平面,但格林伯格又认为艺术家可以保留具象的图像,那么作品最终无法摆脱视觉呈现的问题。格林伯格也不得不承认,现代绘画追求平面性,但从来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面。对作品平面不断提高的感受力而言,虽然它不允许雕塑式幻觉的存在,却并不排除视觉的幻觉。譬如,蒙德里安的绘画就仍然给人一种三维空间的幻觉感,但和过去古典大师作品的空间幻觉比较起来,前者是属于绘画和视觉的空间,而后者则是雕塑式的三维空间。所谓“雕塑式的空间”,即意味着观众可以想象自己身临其境,能在画中行走;而现代主义绘画的幻觉空间,只是供观众观看的,观众则无法进入画面。这正是两种视觉空间在表达上的本质区别。由于追求“绘画式”的视觉空间,这必然导致现代绘画在观看方式上的改变。格林伯格坚信,每门艺术都有自身的本质属性,按照这种思路,现代主义绘画就应该强调它的视觉特征,而不是对三维幻觉空间的营建。毕竟,“三维性”是属于雕塑领域的。同时,假设有文学性的主题要成为现代主义绘画的内容,它也必须先转译成绘画的语言,即用完全失去文学特征的方式来转译,使其符合现代主义绘画的平面原则和观看方式。在格林伯格看来,新印象派对视觉性的探讨就是最好的例证。很显然,对“绘画性视觉”与二维平面的强调恰恰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新印象派主义创始人修拉(Georges Seurat)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
然而,有必要说明的是,在格林伯格的理论体系中,形式主义批评和“形式简化”原则在本质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解读、分析现代绘画和雕塑的方法,属于批评方法论的范畴,而后者则是现代主义绘画的一种发展原则,其背后蕴含着西方现代文化的自我批判精神。然而,这正是格林伯格“形式主义——现代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换言之,他的形式主义批评并不仅仅停留在工具论的层面,而是被赋予了文化现代性的特征,而且是在一个现代主义的体系下,在与“形式简化”原则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得以生效的。正基于此,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批评具有双重的维度,既是一种批评方法,又体现了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史发展逻辑。
注释:
[1] 参见Clement Greenberg:“After Abstract Expressionism”,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Volume 4,Edited by John O’Brian,1993,p.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