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书法在消费文化中的命运分析
书法在消费文化中的命运分析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10-01-20

汉字升华为书法艺术,是自然与历史合谋恩赐给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当我们沉浸在书法所构建的文化氛围中时,我们不该忘却汉字的特殊贡献。与马克思、韦伯一道并称为现代三大经典思想家的德国齐奥尔格·齐美尔说得好:“有些内容无须太明显的努力就显现出艺术的形式,好像造化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创造它们的。”汉字从它成型的那一刻起,就好像已经占卜到它的未来,那些手捧镌刻着汉字龟甲的念念有词的巫师,是否也在预测着汉字日后会笼罩神秘的魔力,而千百年来一直熠熠生辉的书法印证了这股神奇的力量。汉字作为书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从来没有人想到它消失的可能性,以汉字为核心的文化场域,也从来没有哪种力量能够对之提出挑战,尽管鲜卑、匈奴、满族曾入主中原,但他们非但没有消亡汉字,反而强化了汉字文化,于是书法也就可以安然自得地营造自己的生命体系,并缔造了独特的艺术大厦。但是,在国门大开的今天,在消费文化日益主导的全球化语境里,一场“去汉字化”浪潮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书法生存的物质基础和语境受到严峻的威慑,我们说书法面临着危机、书法将走向终极,并非不合时宜,也非骇人听闻。然而我们又并非束手待擒,我们可以利用消费文化的特质,利用汉字文化强大优势,争得汉字文化的话语权,在“唯汉语运动”中,依然能够寻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以王者归来的气度,迎来书法又一个辉煌的时代。

上篇:终极的可能

汉字使用的终极,便是书法艺术的终极。没有汉字作基础,书法也必将落得像楚辞、汉赋一样的命运——供后之来者凭吊、研究的一种艺术形式,就像我们今天走向金字塔、爬上长城一样,除了给予赞叹外,不会再去砌墙,否则便是历史蠢货。失去土壤的书法,如果命运好的话,充其量成为沙漠中的胡杨林,只会留下一道惨美的文化风景。

在以英语为主导的全球化的当代文化,中国未能独善其身,尤其是在经历“文革”经济衰弱的情景下,汉字文化成为落后、保守的象征,于是一场去汉字化运动席卷而来,虽然它一反常态没有呼喊口号——

如果你有兴趣或者顺便去逛逛学生文具柜台、文具商店,你会发现你置身于非汉字的世界,琳琅满目的书包、文具盒、笔记本……这些文具的内外文字设计,百分之九十的都是英文(间或是日文、韩文),而汉字已经完全被排挤到阴暗的角落。

如果你走进稍微称得上时尚的服装店,从婴儿服、童装到中老年服饰,即使是百分之百的中国设计、中国制造,它的纹饰同样是洋文,甚至商标也是非汉字化了,像“上海冠君纺织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雅菲依尔”服装,在宣传时就采用“yafeier”作为代名词了。

如果你使用电器,你会发现在所有的电器的功能键上,你再也见不到“开”和“关”等汉字,取而代之以“on”和“off”。颇让国人自豪的国货“TCL”则摇身一变,几乎成为英文全面战胜汉文的“典范”。

同样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每天打开电视看节目,见到的是荧屏左上方的“CCTV”。令人着迷的体育频道右下方,即使是中国运动员,面对的观众全部是中国人,它所显示的姓名、比赛成绩全部是英文。尽管这是对汉语的蔑视,对写汉字的国人不敬,但它依然趾高气扬,俨然国家意志一般显示着它的神圣。

这些仅仅是 “去汉字化”浪潮表现在消费文化中的表象。也许有人会说,小孩子使用的东西,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还会有人说,这些都是日常商品,没有必要扯到高雅的艺术文化上,至于书法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了。但是这种思想是短视的,是有害的。现代社会商品极其丰富,物流极其畅达,沟通极其便捷,我们的空间几乎被衣服、食品、电视、电影、电脑塞满了,人的自主性逐渐丧生,自我空间越来越狭小,人的精神、情感、价值观几乎被商品所左右。英国著名文化理论家约翰·斯道雷指出:“在这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成功被意识形态的运作所巩固,即通过日常生活品的提供,有效地摧毁本土文化并把美国的生活方式强加于当地人群中……人们被愚弄而不能认识到,如果他们喝可口可乐或穿着利未的斜纹布衫,他们的本土文化就将被摧毁而且将变成美国化的结果。”商品不等于文化,消费也不等于文化,但商品、消费却是时尚的代名词,追求财富,满足虚荣心,确认身份,会在购物、消费中得以实现。在去汉字化的运动中,每个个体都由原先是不自觉的被动的旁观者、参与者,到后来变为主动的践行者,因为他们不想被贴上落伍、保守的标签。英国蒂姆·爱德华兹深刻地揭示了人在消费中被改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由商品的物性向文化转变的内在特质:

日常生活已经改造为消费资本主义的延伸,而且人也被改造成消费者或旁观者,其中商品化了的意义以及嵌入符号系统的象征价值,情感价值,都已被内化为现实的表征。

购物、即使是日常用品的购物,现在都已经完全失去了其作为一种活动的地位,而简直变成了一种体验。它失去了一种物质性,成了一种文化事件。

当这种消费文化获得普遍意义,成为必然的大众文化,我们不得不担心汉字的前途,书法的未来。由此,在华丽的商品面前,在疯狂的消费过程中,我们应该清醒了,至少要保持警惕,尤其是校园文化,康德说过:“人类在其类的整体中接受教育。”学校是作为一个有秩序、有组织的整体,而大街上形形色色的消费群体,则是凌乱的无序的整体,亚文化(时髦的说法是非主流文化)在其中是相当活跃的,当去汉字浪潮这一非主流文化成为常态时,整个社会即会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汉字文化的话语权也就会丧失。二十多年的去汉字化运动,已经初现它的危害,汉字渐行渐远,书法越来越远离大众,书法教育越来越怪异。2009年上半年,南京艺术学院招聘书法教师,三名书法博士生前来应聘,言恭达先生主持招聘,第一场测试是让三位博士生临写王羲之的《丧礼帖》等经典名碑名帖,结果是三位博士生竟然临得没有大一的学生好,实在令人遗憾。如果这还只是一个特例,那么下面调查测试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了:

有关部门对不同人群进行测试,要求每人写出“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结果,写不出或写错“旖旎”两个字的占95%,“寂”字占54%,“寞”字占65%,“槽”字占70%;书写潦草的约占70%。

上海的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的占70%-80%。

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41%的小学生汉字书写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正确、端正、整洁”的要求。

关键字:书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