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网络媒体的兴起,一手联手更多纸质艺术媒体,服务内容,更刺激了传统媒介运作模式的变化。
2010年艺术媒体从专业走向大众,从小圈子走向更广泛大圈,从自身的弱性走向强势传播或成为趋势或迈出关键的一步。相较于20年前的艺术传播语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那些曾经影响过前面整整一两代人的艺术媒体正在褪色,它们已经无力承担新的传播方向。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需要艺术媒体的“新人”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整合更新的媒介手段,继续推动艺术的有效传播,甚至有朝一日可以立足于国际传播平台。
从06年开始艺术媒体出现了相当关键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新进入艺术领域的媒体人带来了全新的媒体编辑理念,很多媒体从业人员都从大众媒体分流过来。
这些具有先进编辑理念的从业人员对于挖掘与策划艺术选择的能力,报道角度的设定以及操作的方法更符合大众化媒体的趋势,而不单定位在原有的学术性这个单点上。
艺术媒体在这块寸土上经过这四年中无形的“厮杀”,也将艺术的报道领域与方向划分出来,触及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如新闻资讯、财经,收藏,投资,娱乐,时尚,生活等等,也在这个时间上越来越细分化与精确定位的艺术媒体也渐次浮出水面。
当然,艺术媒体淘汰阶段才刚刚开始,最残酷的竞争阶段还没来,新进入者仍然有很多机会点胜出,在未来的媒体大战中赢得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网络上很多讨论艺术媒体动态的文章,但还是集中在八十年代左右那几本杂志,而没有考察现阶段媒体的变化。
国际化的方向与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两年前本人曾安排有关人员与包括《ART FORUM》在内的国际著名艺术杂志商议合作事宜,但均未果。
事实上,2009年12月据ARTNET网站中国孙宁对本刊透露,ARTNET的投资人早些年也专程来到北京与雅昌艺术网有过一次试探性的接触,这次不被圈内人所知的“密谈”,却几乎指向了“收购”这个终极问题,最后也是没有下文。
具备国际影响力、内容品质以及稳定性强的艺术媒体,仍然是著名艺术机构首选。国内碧堂画廊原副总经理就曾向当时本人所在媒体表示,他们画廊投放广告是首先选择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媒体,当年其老板高调投放几十万《ART FORUM》还成为一大新闻。原TOM美术同盟主编李道柳曾将宝马的广告介绍给国内的艺术杂志,最后也不了了之。
更值得注意的是,尤伦斯艺术中心在开幕时广告投放选择的媒体是国内最有名的时尚视觉杂志——《青年视觉》,而不是国内专业的艺术媒体。
这些现象都表明了,国内艺术纸质媒体仍然有很多功课要做。摆在这个行业的问题是,如何做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性,又能放眼于国际,这将是未来的选择,也是现在这个领域从业者的一个动力方向。
《艺周刊》出品人、资深传媒人孙玺祥认为,艺术纸质媒体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策展人或批评家主持的,则很容易成为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建立垄断话语权的阵地;二是画廊机构背景办的媒体,用意则在推广其旗下的艺术家,无法做到公正;三是艺术家个体办的杂志,很难回避宣传自己艺术作品的嫌疑。
“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的现象,在艺术媒体圈非常严重。而如何真正做到公正、公平、独立,正是来自艺术界圈的质疑。越来越多人对艺术媒体的现状失望,艺术媒体的传播环境也不容乐观,更多人已经在有意的利用媒介,这将是未来能否释放出更多艺术新力量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值得从业人员深刻反思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老牌艺术杂志《当代美术家》则首次代表了中国艺术专业媒体亮相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开启了国内艺术媒体通向国际化之路的积极信号。
关于国际化的努力,这里还有一个积极尝试但未获成功的故事可讲:08年从美国人回来的著名艺术投资人黄药充满激情的投资了当时《红艺术》的国际版,最初的定位就是向西方美术馆、博览馆、大学等机构推广来自中国本土的艺术杂志,做成学术定位上类似于《美国艺术》中国版。
筹备了三个月之后,中国人自己推出第一本主推国内当代艺术全英文艺术杂志(双月刊),遗憾的是在国际化的操作过程中,由于不熟悉国际艺术媒体运营环境等问题,在推出第一期之后也就此无期限的搁置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