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南方木版年画红遍岭南和巴蜀
广东佛山木版年画是中国岭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华南地区历来是中原南迁避难的客家人的归宿之地,自然带来了许多中原文化的东西,木版年画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民间艺术。在佛山这个远离中原、紧邻中国最主要对外口岸广州的岭南工商重镇,民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渐渐地与中原传统的社会文化有了一定的差别,成年男子大多不务农业,以工商、出洋为业,于是居家者多祈求吉祥如意、发财致富、趋利避害。因此,佛山木版年画的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是门神画、神像画、榜边画等。此外,由于广东文化尚红,认为红色代表生命力旺盛和生意红火,所以红彤彤的色彩是佛山门神画最突出的地方特色,有“万年红”的美誉,反映出岭南文化特征。[31
质朴的四川绵竹年画,则继承了唐宋绘画线描传统和着色技艺,从而形成了明快艳丽、质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点。
二、审美与祈求的融合:年画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
年画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表达了民众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祈求,是年画根深叶茂、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年画作为民间的新年祝福,充满了喜庆,因此,民间年画大多采用大红大黄等鲜艳火爆的色彩,注重情趣和造型的表现,人物生动可爱,富有活力。画中的每个动物和植物都富有吉祥的寓意,如画鸡代表吉利,画佛手或蝙蝠代表福,画花瓶代表平安……丰富的民俗指称体现了民众智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年画都蕴涵着各地独特的艺术风格,形式变化多样,内容广泛,各类武将门神、灶爷、财神、观音、八仙、寿星、戏曲人物、耕织农作、民间传说、历史故事、花卉动物、仕女、娃娃、风光景色等应有尽有,真可谓达到了包罗万象的程度。
年画不仅于岁末腊月大量出现在乡村市集和城镇街巷,就是在平时的喜庆节日、婚丧风俗中,仍可见到各种不同题材形式的年画。在嫁女.聚亲、生子弥月、入读书、考试中举、升官授职、拜师收徒、酬师谢神、养蚕获利、捕鱼丰收、出猎平安、搬家迁居、谢医挂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动中,都有年画艺术形式点缀其盛。所以,年画艺术与民俗密切相关。
民间年画因风俗节日而兴起,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财、驱灾避邪的愿望。很多年画作品在反映社会变革或人们衣食住行等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了时代风尚、社会习俗,给研究者留下了大量可贵的形象资料。年画中的服饰装束,是研究服装变化的真实可靠的资料;年画中的农耕,画面中的农耕工具则是研究农业工具历史演变的重要资料;年画中有的反映结婚场面,在画图中,案上放弓箭粮斗、瓶炉花果等物,真实展现了中国古代民间的社会生活习俗和器物。
民间年画来自民间沃土,充满清新刚健的气息,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具有“从教化,助人伦”、“指鉴贤愚,发明治乱”的教育功能。关公、岳飞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成为门神,年画被赋予了惩恶扬善、尊崇忠良、赞美勇武的主题,在为底层民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励奋发的作用。
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存在并得以不断的发展,是因为它的观众之多、社会需求量之大、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是其他任何画种所无法比拟的。年画的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法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审美价值。它的艺术特色的形成是建立在社会的伦理道德、文化教养、民俗生活基础之上的,真实地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政治事件、生活情趣。可以说,年画在人们欢度佳节时,不仅仅是制造热烈、喜庆的气氛,还有美化庭院和装饰房间的观赏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使人们在欢庆喜悦之余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并借助于画中的故事,形象、生动而准确地表达出内心所祈求的美好愿望,寄托自己对未来祈福纳祥的遐想。可以说,年画符合人们求生、趋利、避害的目的要求,其在民间艺术中完全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意义,纯粹成了人的观念、意愿和理想的象征符号。
中国木版年画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里,虽然分布于天南地北的广裹土地上,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但其作为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体系却一脉相传没有中断,呈现出与官方正统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第一,吉祥的主题是中国各地年画创作的共同观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吉祥心理根深蒂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中国人都会从最乐观的方面去积极思考,在困境中获得平衡的心态,期望最好的结果。吉祥是各产地年画表现的主题,是一种阳光艺术。年画欢乐、诙谐、幽默、吉庆、红火、热烈,充满着蓬勃的生命活力与乐观主义精神,显示着鲜明的民族性格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刚毅自信、艰苦卓绝、勤劳质朴、向往美好、富于理想、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无不在年画这一民间艺术中反映出来。人们把这种朴素的思想情感与祈求,通过年画这一特定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国民间年画从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到表现手法,均以表示吉祥如意、纳福驱邪为其最基本功能,使年画成为具有无限生命力和最受人们欢迎、拥有最多用户与观众的画种。中国年画的题材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年画的造型来源于中国古老文化千百年的积淀,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来源于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朱仙镇年画中最多的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朱仙镇年画在造型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是形象夸张,头与身体的比例是1:3,人骑的马或兽比人还要小,表达的是英雄人物形象高大和纯正无私,看后给人一种正义感。而湖南邵阳滩头年画的人物造型夸张,神态生动,门神的造型突出头部“粗眉大目,神形要足”。山东潍县的《秦琼尉迟恭》,民间艺人将其体态作横向夸张,人体比例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形成了一种身架四称、方厚如山的力量感,手仗剑戟,金甲银铠,挺胸叠肚摄魂魄,头部与身体不同方向的交错,使身体态势充塞了整个画面空间,势欲纵横,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把对象最具有表现性的特征发掘出来,最大限度地使形洗练单纯,从而创造出一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其本质特征也就更为突出。有的年画的造型非常的相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隐藏在其背后悠久的传统痕迹。
第三,想象力在年画艺术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形象的创造。我们在造型艺术中所能体验到的人类情感,无一不是源于特定的艺术形象。民间艺人对形的表现,完全是凭着记忆和想象,从“意”到形,形随心变,在形的塑造中融进了自己强烈的主观臆想。在极富想象力的年画艺术中,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人的灵性,现实与理想、客观与主观融为一体。在创作的自发性、想象的主观性方面,年画艺术近于儿童美术,情感胜于理性,幻想胜于现实,能无拘无束、自由地表露心胸。年画艺术的形象率直、稚拙、富于想象,贴近人的本性特征,而远离物象的表面特征,不求肖似,极尽夸张。年画艺术与神话、传说、故事有着天然联系。神话是古人在幻想中支配和征服自然力的方式之一,这想象中的征服自然力是劳动人民的良好愿望和追求,是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幻想的肯定。人们从对自然力的征服幻想中得到鼓舞和愉悦。
第四,各地年画工艺都有固定的传承方式和工艺流程传统。民间艺人非常重视恪守其工艺流程,有些近乎于对仪式的崇拜与遵从,绝不敢随意减省。他们相信工艺流程的每一个步骤和它们之间的顺序都是神圣不可更动的,是师傅传下来的规矩,是保证手艺不走样并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各地制作年画时的要求和操作工艺反映着各产地不同的文化取舍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年画的传承方式—家传、招徒、办学—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民族标识、社会的组织力以及其中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物化传播是年画的主要传承手段。[3]木版年画追求类型美、法则美,民间艺人不是自己放笔去绘,其一笔一划都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法则。所有的民间绘画都具备这样的性质,其工艺流程实际上反映着一种文化认识。
中国民间年画几乎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图解。难怪法国在图书分类上将中国民间年画作为人文类而不作为艺术类,因为它不单具有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年画更像是一部中国农耕社会的大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