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近十年来云南、贵州当代艺术一瞥
近十年来云南、贵州当代艺术一瞥
作者:管郁达    来源:今日艺术网    日期:2010-06-10

云南、贵州同属云贵高原这一地理单元和方言区,同气连枝,不用说普通话也能自由随性地交流,地理、习俗、文化等方面自有许多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可能还是在天气,云南为彩云南现之地,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昆明,干燥少雨,阳光灿烂,四季模糊,有“春城”之誉,所以滇人性格多慵懒迟缓,祥和木讷,偏安一隅,不好走动。而贵州绝大部分山区为苦寒之地,天无三日晴,一年到头阴雨绵绵,阴冷潮湿,地老天荒,所以虽然同为中原汉地移民与边地少数民族杂处之所,黔地人物却多鬼气和阴气,直觉比较敏锐。用《世说新语》上品藻人物的方法简单来说“滇人迂缓而黔人峻急”,还是比较准确的。由此而带来的在艺术创作上的风格差异也是明显的。不过也由于云南地处边疆,得地利之便,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甚密,虽然远离汉文化中心,却在近代以来的几次社会文化变革中占尽先机。比如现代性文化在中国比较早的植入就是从法国殖民者建于1910年的滇越铁路上的火车带过来的。

云南、贵州的当代艺术源流比较早的可以追溯到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风气之先的“贵阳五青年画会” 和在“八五新潮”运动中异军突起的昆明“新具象”艺术团伙。这两个在当时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声名卓著的艺术团伙,其艺术革命主张的相似之处在于:以道听途说、零星舶来的西方现代主义架构其知识和信仰,都倡导一种基于原始生命信仰的艺术自律性,以此来保证个体的独立性。所以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当时流行的民族风情时尚艺术主流发起了攻击。不过历史境遇的吊诡之处在于,“新具象”人物因其九十年代以来急速汇入中国当代艺术主流而生效,免于被主流淘洗出局的命运;而四分五裂的“贵阳五青年画会” ,其结局就没有这么好了,它只是作为一个遗迹和过期文献被某些艺术史学者和批评家重新打捞起来,摆成了一种不无悲情意味的陈列,继续讲述艺术英雄的江湖外史和依稀往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具象”和“贵阳五青年画会”这两个艺术传奇故事的讲述方式和结局,对其后两地的艺术生态和艺术创作都产生了影响,尽管这些影响不完全是正面的。往事如烟,今天我们讨论2000年以来云南、贵州的当代艺术生态、艺术创作和批评实践,上述话题虽然有些陈旧,却是无法绕开的。在以下要展开的陈述与评论中,为了论证的明晰,我想将云南与贵州分列为两个平行的线索来说事儿,尽管它们的路径有时候可能是交叉的。

一、云南:以昆明为中心的当代艺术发展

2000年前后,云南当代艺术的实验在经过一阵急风暴雨的推进后进入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困惑的潜伏期。之前,无论是本土艺术家自我标榜、主动出击的“92图画展览会”、“西南关注”(1995年),还是与外地当代艺术团伙“串联”组织的“都市人格1997”等等,都表明了云南当代艺术自“新具象”运动以来死灰复燃的迹象。事实上,在昆明创库建立之前,“新具象”的艺术英雄们已经对现实不报更多的幻想,一种为当代艺术殉道的“烈士” 悲情在他们中的某些人心中弥漫。2000年前后的这些活动算是对现实的最后一击。

1.创库与叶永青、唐志冈:2001年昆明创库的创建改变了现实。它的意义在于将一种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个人行动升华为一种集体浪漫主义的艺术蜜月,这是一种建立在城市有机体中的“异托帮”和另类存在。的确,作为中国艺术家自主建立的第一个当代艺术自营社区,昆明创库的出现实在是具有开先河的意义,它是代表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中国当代艺术实验日常化、生活化、个人化与本土化这一重大转型的重要文化事件。我在2003年写的一篇文章中曾说过:“作为一个艺术主题社区,我觉得‘创库’最大的特点、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它是彻底日常化、生活化和平民化的,真正融入了昆明,尤其是西坝路这一带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它没有那种谨小慎微的小资式的娇情;也没有那种不可一世的学院式的霸气。”(《创库,西坝路101号和昆明的金色黄昏》,见《天涯》 2004年第3期)。的确,昆明创库绝非一种纯粹乌托邦的盲目冲动,叶永青等艺术家的行动让梦想照进了现实,这个别样的空间是真实的、实际存在的,它是流动的思想实验场域,既有形又无形。我以为,对它的理解应该更多地与想象力、创造力、美学和精神性这些东西有关。至少在2004年前,这种具有浪漫主义“异托邦” 气质的昆明创库并不仅仅是一个可以从物理和结构意义上去界定的艺术空间。它也是九十年代以来昆明这样一个拷贝现代化城市发生的少数几件可以影响外界的文化事件。

与中国其它的文化区域相比,云南是一个多元文化混杂、人的生活方式与天道、自然更近的地方。在云南有一种说法:少数民族人人都是艺术家。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最贴近自然,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生活与艺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人是环境之子,所以生活在云南的艺术家都是自然之子,他们师法自然、敬畏生命,更象是一些童心未泯的孩子:天真、好奇,精通生活的艺术,忘情山水、知足长乐,长于想象、好鬼神、拙于计算,而且富有幽默感。

2.罗旭与“土著巢”:相对于昆明创库艺术家的集体主义艺术蜜月,特立独行、永远无法被纳入艺术史写作的艺术家罗旭在昆明近郊的小石坝构筑了他自己的理想家园,这个被艺术家命名为“土著巢”的地方,最初的灵感来自于云南高原那些灵异的昆虫、疯狂生长的植物和艺术家的白日梦与妄想。罗旭的建造符合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尺度与美学,这是一种将生活方式与艺术、建筑、植物、动物融为一炉的修行方式与艺术实践。2002年的一个夏天,当我第一次看到罗旭在昆明郊野构筑的那个看上去象红土高原上的野生植物一样繁殖、生长的“城堡”时,我才意识到,所谓艺术,也应该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一样,有它自己的呼吸和生长。在我看来,罗旭的那些鬼斧神工、匪夷所思的建造、还有发生在他身上的奇想与异行,无疑都与云南这方水土的滋养有关。云南当代艺术中强大的生命意识的源头,正在于云南与众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关于自己的艺术工作,罗旭是这样说的:“一代又一代在笼子里学成的人,设计制造了一批又一批一幢又一幢关人的笼子。一代又一代在原野间走动的人,做了一桩又一桩和人和自然相关的事”。(见《罗旭雕塑》画册)我觉得,罗旭的话实实在在地代表了生活在红土高原上,那些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崇尚自然的人们的声音。罗旭的营造可以被认为是近十年来本土艺术实验中最孤立的一个例子,它无法被纳入所谓“当代艺术”的范畴,却又强烈地冲击着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于“当代艺术”的定义。

3.“江湖”中艺术家与丽江工作室:“江湖”是2000年以后云南当代艺术发展中最具“云南气质”和实验性的艺术活动,它的出现与中国当代艺术当时兴起的“新民间化” 思潮有关,意在重新检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它的幕后操手是丽江工作室的艺术家木玉明、正杰,还有建筑师吕彪。这个前后持续了将近两年的艺术活动别开生面,制造了一种类似中国古代庙会的艺术“狂欢”的气氛和“众声喧哗”效果。它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对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界限的刻意混淆与模糊。当然,这件事杜尚和“达达”早就做过了。但是“江湖”的做法更接近中国人的文化经验与传统,“江湖”系列活动将游戏性引入展览现场,使之具有一种身体狂欢的气质,较之很多双年展、三年展、国际特展更有活力,也是对策展、解释、文本强权的一种消解。另外,“江湖”所利用的文化资源与云南、昆明这个地方的水土大有关系。游戏性与江湖庙会的草根性格,直接来源于昆明的日常生活,你在活动现场,觉得自己就是来耍的,大家平常就是这样生活的,只是别人告诉你说这是一个展览的时候,你才会觉得它太不像一个展览了。艺术实验应是一个动态生长的过程。就是要突破学术命题的限制,向命题提出质疑,或者它的提问本身就构成了命题。

关键字:当代艺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