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是当代中国社会极其熟悉的词汇。样板原指古代制鞋等手工艺中的板状样品,后来泛指工业上供比照与检验产品尺寸、形状、光洁度等用的作为标准的板状工具。这个词适用面很广,人们最耳熟的是样板戏中的样板两字。其实,从二十年前的政治社会中盛行的样板公社、样板戏、样板画,到今天消费社会中我们在网上常见的样板生产线、样板市场、样板工程、样板社区、样板房、样板专卖店、样板设计、样板创意等语汇,不论后缀如何花样翻新,都反映了样板一词某种一成不变的涵义与寓意。即,样板是可以参照学习乃至效法的榜样,以此示范和推广的社会意义则不言而喻。
样板在当代艺术中的语境则复杂得多。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十余年架上艺术探索的经验来看,样板存在贯穿了始终。样板的精神影响力有时是巨大的、压倒一切的,有时却是无形的、润物无声的。初学者、普通公众学习画画首先接触的事是依样画葫芦,犹如书法的描红。习水墨,得先拷贝《芥子园画谱》的样板画、样板形象。而学习西画,总要面对一种单一化模式化的样板,这些样板往往带有正统和权力话语色彩。五十年代,契斯恰珂夫教学体系带来的苏式架上素描、色彩样板作品被奉为圭臬,“文革”时的大众美术运动,则集体仿效各种样板画,不是红彤彤的木刻版画,就是黑白分明的工农兵形象资料、黑板报报头资料等。《毛主席去安源》是拷贝媒材最多、拷贝量最大的样板画,影响力可与样板戏比拟,几乎成了主宰意识形态的革命艺术标准的典型代表。七十年代末进入社会转型期后,单一艺术格局开始松动、破裂,罗中立《父亲》成为艺术上单一样板的时代渐渐完结的尾声。尤其是经过85美术新潮的推波助澜,艺术家的个性和自由意志得到张扬,各种主流、非主流的艺术倾向都通过确立或认同某些不同的新样板来强化自我文化立场,并与大众或社会力量呼应、结合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性,从而沉淀成当下艺术日常化存在的现实基础。样板是范本,也是标准的载体。无论是学院派艺术,还是“新生代艺术”、“后89艺术”,不同的架上艺术样板风采独具的存在,既表现出本土艺术家在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领域中独特的精神积累与厚实的创造能量,又代表了美术史上下文背景中不同标准的更替、消长与共存的状态。个性压抑的时代,对样板的模仿和追随是泛集体主义思想禁锢中人的盲目从众心理的惯性表现。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今天,样板仍然存在、仍然引领着社会时尚和文化风气,则提示着我们更为内在的精神层面上某种的集体无意识的遗存。
九十年代以来,空前活跃的中国实验艺术凭借其不断打破各种边界的冲击力,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和本土社会公众中覆盖面广阔的的接受、互动空间,对当今日益多元化的本土艺术生态的形成、成熟起到必要的催生与补益作用。在同一的现实语境中,以带有意识形态成分的老样板为比照对象,各种实验性的、前卫的、另类的新样板不断推出。多元样板的存在的确提示出艺术标准的多重性。各种观念形态的艺术样板并存所呈现的越来越丰富的多元态势,开拓出更多新语境和交流空间,从而预示着当代艺术多种精神取向交织发展的可能性。在逻辑经验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盛行于中国社会的背景下,这种从本土经验中产生的艺术新景观,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化视野中鲜活的生命力和上升势头。
但是许多新样板仍摆脱不了二元对立思维习惯的局限,其所代表的新生力量也只能扮演、充当基于历史决定论与线形逻辑链条上的一个新老交替的角色。新样板总是众望所归,但在一个艺术体制不健全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对带有普遍性的继续解放个性的当代艺术进程,仍具有杀伤力和精神桎梏作用。同样,近来一些海外华人艺术家凭借其艺术个性、想象力及运用文化策略的丰富经验在欧美艺术圈中脱颖而出,成为在艺术国际化进程中一系列标准重构的指代对象。在文化冲突与融会夹缝中练就的生存智慧与丰富的实战经验,使他们在欧美社会主动调整一些僵化的中心主义标准时受益。事实上他们已被当作某种成功的样板,成为本土社会中一些醉心于国际话语权的追风者的效法对象。
比照欧美当代艺术潮流中的普遍主义经验,实验艺术进入主流社会的侧重面和突破口是艺术传统以外的创新与标准重塑,以各种超越性的语言形式打破各种传统的文化本位、艺术门类、表达方式和媒材应用之间的壁垒,打破追求完整化与树立新的硬性标准的传统思路,重新定义实验艺术的价值创造,不断体现更广泛的大众性和社会性。这一系列针对艺术传统发力的举措,使实验艺术保持了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一定的引领地位。中国实验艺术要最终进入主流文化情境,成为当代文化建设和体制更新、建构所依赖的当代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一部分。不仅要与国际接轨,而且必须在开放的语境中面对并提出中国本土本身的文化问题。在多年学习西方经验之后,许多艺术家意识到,中国实验艺术的首要任务是与中国文化传统接轨。取用国际化的普遍主义性质方式方法、以跨媒介、跨学科的艺术实验态度推进传统内部的新陈代谢,不断刷新和丰富传统底蕴上形成的艺术语言形式,也许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衔接实验艺术标准的关键。这样打造的传统之外新标准其实就是传统链条的延续。表现在艺术生态中,另辟蹊径的新标准在一种前定性的社会文化语境规范下也会附着于一些新的艺术样板。但由于标准在变化、拓展中,这种时效性的样板也就具有不断发生自身突破与自身消解的特点,与艺术生态现状中其他僵硬的样板存在形成区别,并最大可能地代表范本的可塑性和文化希望在现实中的价值。实验艺术精神感召下的新艺术样板不再是真正的样板和范型,只是一种新标准、新观念形态在社会现实中塑造成型的方式。这种方式昭示了样板在当代艺术进程中不断消亡、不断进入历史的可能性。
现实中的样板存在其实并不是当代艺术的常规存在,一个成熟的艺术生态中是没有可以追仿的样板的,也不会有样板效应。当代艺术有成就的大艺术家应该是艺术个性塑造和个人创造力的发挥达到极致境界的一种人。他们的艺术无可仿效,他们总是走到标准之外,因此也不可能成为样板。他们唯一的样板作用是善于打破任何样板和模式,充分激发艺术的自由意志。所谓样板存在其实也提示出一种客观艺术存在的危机。那些被普遍视作样板的艺术家与艺术作品、风格、形式语言必然也暗含着某种程式化的因素,清理这些因素往往是他们提升自身艺术境界的关键。毕竟,境界无从示范,也无法效仿和拷贝。
尊重艺术现状其实不失为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依据真切的现实感,从当下本土艺术实践出发,通过学术架构明晰的展览与文本展示,全面客观地呈现并清理当代艺术生态中多元样板存在的现状,就是一种针对艺术现象本体的学术定位与概念描述。这种实在的基础性工作,无疑会积累更多的具有文献价值的视觉资源。这些资源恰恰是今后中国当代艺术学科建设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