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杨劲松:实验艺术教育问题
杨劲松:实验艺术教育问题
作者:杨劲松    来源:杨劲松博客    日期:2010-07-28

近来,各地美院都在相继开设实验性为特征的艺术系科。从“草鞋没样边打边象”,到引入西方教育思想、聘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专家授课等教科书式、非教科书式的结果来看,实验艺术教育在中国并不是、也没有在普遍认同的理论框架和相匹配的教育定义下就摸着石头过河了。

既然 “摸着走”,目的地(理论)、过河模式(方法)、测试深浅(标准)、能力培养(目标)等相渉实验、艺术、教育本义的施教理念和授课手段就会呈现各显神通、莫辨真伪状。

是不是,能不能,以及需不需要搞清楚这些问题的基本定义?弄明白现状是跟过去一样沉溺于西方艺术史学观规则内的沾沾自喜,抑或是提出了包含着本土文化想象式的阶段性目标,产生了尖锐且能有效解释本土文化、哪怕只是局部文化命题的观点?是不是仍在急于冒进,急于定性当下全面展开的关于“实验、艺术、教育”版本多样、源出多门、形态各异的生态关系?

在中国,此类思考才开始进入“以身观身”的思想层面,与被西方现代性思想挤兑成莫衷一是的中国思想状况不同处在,那些导致鼓励批判精神时会身不由己地比照西方,或在趋势的价值判断上,不是看能否切中时弊而是依据所谓主流趣味“被价值标准”的习惯,正是今日反省或缺思想的土壤和文化批判的发力点。

问题一  实验艺术教育如何理论?

“实验艺术”之前的“先锋艺术”、“前卫艺术”等现代主义概念,与西方20世纪初兴起的“艺术能够改变世界”的愿望和澎湃而起的进步理论相关。支撑这一理论的重要依据是科学实现了令人惊奇的工业技术进步。工具的革新与创造,增强了人定胜天的信念。过去100年间两次工业革命的成功转型,社会进化论和时代进步史观得到了登峰造极的扩展。其结果不仅动摇了人类关于物质、空间、时间的敬畏观和认识论,还成为了全球普世性发展观。自此,人类萌发了征服主观世界之外可能性的无限欲求,与此相关的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乃至医学等学科认识都不再是先前的那个样子。

即使如此,实验艺术还是产生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高峰期。这种由科学实验产生的严谨求实验证态度,本质上应是无功利目的的。是一种寻求真理不畏惧反复挫败的精神,是人类可以并且能够在困境中解决疑惑求得生机的本性。在犹太教义里被称之为包含着去蔽与呈现的救世意涵的“弥赛亚”,在本雅明的思想里就是他反复提醒人类应加重视的那种“救赎”精神。而在我们自己的文化识别系统里被称之为包含着中庸思想的“无用之用”(注.1)

显然,科学实证精神是人类主观世界外延至客观物质世界的去蔽手段,但并不是认知与感知世界复杂性的唯一呈现方式。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提升了生活的自由度和便利性,人类越加明白违背自然规律的发明创造与工具革新,并不见得让人的主观世界获得圆满,反而越是在偏离自然与人性的主题。越新越进步的盲目自大,导致了环境与生态恶化、种族与阶层间矛盾加剧,社会发展才深陷启蒙理性与技术控制的双重威胁中。

“返回与重启(注.2)”这个电脑系统初始化的念头成了今日实验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关键词。 “返回与重启”如同被创造出的“后现代语境”般的道理,正是因为现代主义迷信进步史观而过分追逐不可通约的视觉后的视觉危机,而不是其文本性一样,时下流行的把当代艺术解释为“历史的必然选择”等充满进步论与正当性的语气,把艺术因主题的变化而创新视觉方式的现象作为进步史观注脚的理论,显然解释不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主观世界不确定性的实质。换言之,如果历史的关联已不再是社会进步论所构想的连续时间与进步的神话,我们所亲历的现实世界的多样性不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不同文化场域对于理解事物在今天看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所产生的此类认识,是因为同一事物处在不同文化场域的理论关系中,因不同场力的交互作用会显示多种多样的意义。保存事物各自意义间的交互作用,即使是使用抗衡与拒斥的方式理论之,仍然会产生不可小视的相互影响力。因此,“返回与重启”并不是消解痕迹的物理过程,而是既可以始终与任何理论和知识来源保持适度距离作为自省与反省的条件,还能将实验的理论在一次次去蔽与呈现中接近事物本来的真相。这才是与实有相对应而虚无的实验艺术之大用所在。

实验艺术在中国被引用的时间并不长。实验艺术教育和与它相关的理论更是一种“仁者”、“智者”的关系。在体制化的学院教育系统内获得合法性地位,一是此谓的艺术态度模棱两可,称谓中含有探索与创新的正解因素。二是对某种现代主义认识观念的质疑。现行的美术教育模式基本上因循“采集文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么一种直线性进化历史观。认为艺术创新要符合这一逻辑才拥有绝对优越性。因此,表面上,中国当代艺术与学院艺术其实在这一点上都一样,都信奉只有取代或者毁灭“已经落伍的时代”的艺术,才能取得文化进步。此类“认识误区”造成了我们文化想象力的局限性和识别系统紊乱,至使思想缺乏目标。以上因素暗合了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主旨,也就有了实验艺术被体制性教育模式“礼让”出来的一点腾挪空间。

本来,实验总是发生在现实实践中遭遇了棘手问题之时。譬如长久以来,曾经行之有效的艺术原则、教育理论、实践方式等机制在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过程中失效了,辨别不了现代化其实只是资本主义构建的出的一种图景并非唯一图景的道理。因此除了模仿与复制外,就硬是搞不清楚新的思想来源究竟在哪里?具体点说,艺术创新的问题是先技能还是先思想,抑或还有其他更多可选择的道路?还或者是,艺术教育和理论方式应该尽早摆脱所谓纯艺术和精英化倾向?显然,遵循西方艺术史思维逻辑和理论方法用以探讨中国问题的真相是不可能修成正果的,简单返身依赖传统艺术标准也难以解答中国当代新文化理想与艺术目的的问题。“两难”与“思想失语”,才是实验艺术教育应运而生的条件。

遗憾的是直到今日,几乎所有教育场所都没有形成所谓“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局面。大学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制度,要么是“计划经济”的翻版,要么是“学术行政化”或“行政学术化”的模式;奉行的教育理论定式要么亦步亦趋于西方社会进化论和进步史观,以今度古,以己度人;要么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急救章式的治学,走一步算一步,即使有了可以展开深化的思想机缘。在当下社会频频改朝换代(社会转型)之际,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少有谁会无功利目的地延续前朝人的思想成果。

可见“实验艺术教育如何理论”的设问,本身就是在缺乏中国现代思想理论基础上开始的实验。如果说,过去全盘西化和反传统的艺术实验是被催生出来的,是借西方科学技术和视觉文化逻辑改革积弊的单一过程。今天的实验艺术就应是复合性思想的另类触碰,是在反复经验基础上开始自觉于本身存在意义的视觉文化思考。虽然由于学术独立精神匮乏,思想的自发能力疲软,导致思想争论的成果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环境里,轻易地被转化为“文化资本”。这个与全球化概念一同到来的知识经济概念,其游戏规则是:只要你“政治正确”,那么你就拥有概念定义权和商品经济的定价权。简言之,这是一个共时、共语境但不对称的概念,如果继续沿袭此类命题逻辑,争论就难以联系自身的缺失与衰败的问题。争论不仅无效,且根本扭转不了这一趋势已成功地转化了概念定义与输出权力资本的生产关系。实验艺术教育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此类“文化资本”的崭新卖点。事实上,天价当代艺术现象不仅直接有效,还直接改变人生,如此魔力的商业文化,使转型的文化理想主义、艺术实验精神等支撑信念的因素,在这个利益链中也就很难不被建构成认知主体。作为这个主体成份之一的实验艺术教育的理论就很可能成为“文化资本”论述散播策略的从属因素,成为资本与权力互惠性关系的一环。有迹象表明当代艺术的推手们(策展人、赞助商、媒体人)及传播媒介正合谋构成了强有力的文化经济学关系,并且已将一代人或一个区域的新生力量改观为追逐利益者。当“资本决定力量”成为今天文化关系的有效推力,已成为“先进性”符号和卖点的实验艺术和实验艺术教育所关注的文化批判锐度,以及寻求反叛自身来拒斥同流合污的决心就很难不被消解。内忧外患等复杂因素的存在,正是“如何理论”必须面对的考验。

1 2 3  下一页
关键字:杨劲松,实验艺术,教育,教学,问题,学生,艺术家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