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陈晓峰:80后艺术的“钱途”
陈晓峰:80后艺术的“钱途”
作者:陈晓峰    来源:今日艺术网    日期:2010-08-03

形而下的金融危机给了80后艺术群体似乎绝对的机遇,这种错乱的机遇让艺术资源回到重新配置上与检阅自身运行系统的可能。在最都市化的背景下,80后要的却是那份“寂寞”,连抽烟都冷不丁上升到超级冷幽默哲学层面的80后,比上几代人更具有原生态的颠覆性。先解构一下他们的时代属性吧:与韩寒、姚明、刘翔、小沈阳、凤姐、阿娇、芙蓉姐姐,马诺等为伍的80后;与微博,魔兽、google,开心网,苹果,淘宝等开放性平台为主要价值交流平台的80后,与阿凡达、哈利波特,多啦A梦,迪士尼等娱乐至死精神宵云之上的80后;遭遇社会转型重压,诸如房奴、卡奴,孩奴、车奴,证奴,上班努等众“奴”缠身的80后,这拨艺术群体在彰显个体化价值属性上反显得更加正宗,很有点“拨乱反正”的味道,因为没有上几代人多少覆盖着社会苦难式的阴影,连生活方式都完全变得很虚拟很混合,而变得更加人性与个性化。

最新来自80后群体的媒体报道是,关于“80后”婚姻易碎的原因——性生活随意,所以他们的孩子很容易成为“牺牲品”,这个结论建立在他们是“追求一种更加满足自我心灵需求的生活方式的一代”。这也很确定地显示了,80后艺术群体面临着一种更加开放而又非常自我的大环境。因此,80后艺术群体有着比上一两代的艺术群体更具有兼容与独特的可能。他们对生活的反应呈现的更准确与随意的两面性,都不是有外力输入,而是内在而发,他们叛逆的气质又包容非常现实的安分——对于物质世界的现实他们从不虚拟,非常认真对待,而对于虚拟的世界,他们又能用最匪夷所思的消费方式来抚慰现实带给他们的不安与孤独。

当然,80后艺术看来并没有摆脱俗套,吃的仍然是青春饭。当然,这要看谁来吃,艺术家心理上远的像张爱玲那样怀有成名趁早的自我暗示,近的也有来自上世纪90年代方力钧这拨被市场化喂饱直至名利双收的刺激。这个饭除了艺术家,很多人都想主动的吃,艺术界似乎很容易让包括艺术家个体在内不断受到刺激,如果没有金融危机的阻挡,那些投资股票、地产的,非疯狂投资艺术不可,山西的煤老板疯狂购买建外SOHO 楼盘50亿,砸点钱进艺术圈又算什么,还不包括温州商人团购艺术呢。

时间无情,80后有情,现在他们处于“你给点东西他们就灿烂”的黄金时期,如我早期的偶像刘若英那样“后来”一定会有大故事要讲的。80后的艺术资源非常“突显”,属于错过了这个村就不会有那个店的感觉,比如对他们完全可以算一笔美好的经济帐:年轻潜力股、艺术可能性大、收藏成本低,一旦他们“小荷露尖”的时候,简直就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别忘了,艺术行当那些比励志还感人的捡漏故事:当初张晓刚、王广义们一张画一两万出手的时候,你不在场,现在是千万级,当然对你是一种刺激,现在80后舒展书写传奇的时候,你在场,当然对你是一种更大的刺激和心理暗示。这种投资回报率是相当令人心痒手痒,已经不止于眼痒的第一层境界了——行动了才知道你对艺术的“真情”,艺术就是需要人们这种情,且不管你是纯粹商业,还是痴情的。这10年来的艺术界低开高走以及流行的高位“震荡”,实际上更加蛊惑人们对艺术投资的冒险。而只因为现在的舞台和方向是属于80后艺术群体他们的,现在是你投入成本最低点的时候,又有什么理由让人拒绝80后呢?如果还有什么不放心的话,那么请世界杯章鱼帝保罗也给80后艺术群体会不会有“钱途”算一卦吧。

80后艺术是非常有色彩和空前强化时尚特征的,正和他们的超级自恋与空虚、游戏、互联网以及现实的社会生存空间所带来的个体空虚状况息息相关,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初步恢复多样性阶段的“快车道”时期。他们已经彻底摆脱了,方力钧们“黑白灰”的那种来自剥离社会属性的“颤抖”,也排除了70后还停留在朱其传说般的青春残酷,这代人直接回应个性化自我情绪的张扬与表达。比如,在全球化与互联网背景下滋养成长的80后艺术群体绝对不可能再像王广义那样张牙舞爪的白开水味道的批判,更不可能像周春芽要用艳俗的桃花来隐喻男女情事的压抑与快感——80后从内心上投影到的社会巨变,不再是在表达上的统一体,比如早期推广中国当代艺术非得整出“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主义”的集体包装概念,而是趋于都市消费化与城市进化过程中带来的自我心理感受与情绪体验。80后艺术群体在表达上已经彻底放下了政治题材的负担,转向了更加自我情绪世界的开拓。让西方艺术视野里的红色中国印象彻底的褪去——这就是来自80后艺术群体干的很漂亮的活,毕竟还原了运行在更加可能性的艺术世界系统中,而不是人工的整合。

当然,我不太认可现在被画廊机构鼓吹为80后艺术“杰出”青年代表高瑀,那只游离的熊猫已经被符号化成一个试图趋于新商业图像的神话,而不是符合于艺术创作内在变化的需求,视觉形式上的表达有点过于毛毛雨了。这也是80后艺术群体在中国迎来最激烈的消费大背景下,最后又很快成为被消费一环的矛盾——这将是80后艺术自身黯淡的另一面。

80艺术与这个时代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内在的呼应,就像阿娇和“车震”都是这个年龄层次需要的。80后艺术群体个体化是相对完整的,完全摒弃了50、60后艺术家的政治纠结,也不像70后艺术家抱着最后一点残缺的理想徘徊,当然,80后又是那样动不动懂得回潮,大呼小叫寻找另一种中国元素的被早熟的一代,除了毛符号,天安门,文革、红卫兵等等,那么会找到什么样的中国元素来转换呢,这是看点之一。80后艺术非常有趣的“景象”是,一方面80后艺术表达了强烈了对消费的情绪体验上,另一方面在向度上却是以个人舒适为风向标,而不是以延续中国当代艺术早期社会担当的宏大主题——即80后不求对全部人负责,但求自己欢心。这种信号极大的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这个多元化结构的社会正在进入一个在艺术更加多元化的阶段,而艺术上所解放出来的可能性能否再次迎来社会层面的某种预知或带来新裂变的力量,则仍然不得而知。从这个层面上看,正是80后艺术群体值得研究的基础,而不是现在艺术界内部担心的80后过于自我没有统一特征,这正是这代艺术群体的丰富与可能性的条件。

80后艺术现在最不缺的就是市场,因为外部的管道和10多年前相比,简直有些过分的天壤之别,特别是现在各方力量都在整合各种资源,以其推动新艺术的发展,但问题正是这种过于功利的没有价值标准的开采,导致了80后艺术群体的特征既明显又非常零散,一方面市场需要推出明星、偶像艺术家,另一方面单一的偶像艺术似乎一时无法代表这个时代艺术的当下特征。80后艺术群体面临着两个系统的风险,一是面临最好的市场局面,各种展示的硬件和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年轻艺术家的机会越来越多。另一点这也是最混乱的市场时间点,接下来的时间段,所有人都将筹码集中押在青年艺术资源上,而现实的机制让推陈出新的系统常常处于失衡的状态。这都构成了80后艺术既在颠覆别人的时候,同时也在颠覆这一代艺术,所以可能从这个程度上,这一代艺术有点在夹缝中,因为市场的舞台上,已经不容许你慢慢培育,而是需要你加快的释放让你成名的“15分钟”的那个艺术能量出来。类似于像残酷的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

如果,你对这个群体有点相对准确的感悟,那么一定会有这种常识,现在中国艺术界最为严峻的事实是,对于80后艺术的阐释声音和管道太少了。80后艺术的声音需要无限量放大,在这个基础上,80后艺术的价值才可能被真正认知,被多种方式深度挖掘出来,而不是简单的再塑造几个酷的流行艺术家出来——当然这都比较理想化了。

相比较于50,60后艺术群体需要找到对抗性的社会表达主题,以及70后对青春的非革命性忧伤,那么80后艺术是努力表达好消费情感的一代,因为这一代人非常直线也非常现实的看到这一代人的真实处境,而少了幻想,从一开始80后艺术群体就对这个大的艺术系统和整个社会失衡的解构有着非常个性化的见解,他们不需要给自己找到借口,所以在艺术表达上,他们的情绪反应非常的激烈,同时也非常的无负担,甚至有时候是轻松的,游戏的,没有那么多承载,体现了去中心的意志。

艺术界必须新陈代谢,这是80后艺术群体面临的非常自然的内驱动力,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也包括包括理解艺术的观念与人生态度,已经和上一两代艺术家极大的拉开了距离。80后极度的自我、自恋、冷酷以及可爱的叛逆等已经成为这一代艺术群体外在最重要的“商标”,加上个人情绪的极端表达这个筹码,中国的80后艺术群体已经迎来他们在艺术风格与表达上的“代际”区别。

现在还没到80后艺术群体讲故事的时候,尽情的创造应该是他们的首选。这代艺术家能够为这个世界呈现什么的新界面和输出什么类型的新艺术,我想这都是非常诱惑人心的。当然,商业构成的社会现实,80后要输出什么样形状的艺术家明星代表,这是这个商业上饥渴的机制最迫切的一环,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机会窗——更是合理解释目前各方抢夺青年艺术家资源看上去美丽疯狂的原因。

关键字:80后,钱途,艺术群体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