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宣传的艺术—新中国宣传画发展研究
宣传的艺术—新中国宣传画发展研究
作者:李万万    来源:中国美术馆    日期:2010-08-10

四、春天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的宣传画

翻阅八十年代的宣传画,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些作品跳出了“文革”的“红色海洋”,色调非常清新。久违的蓝色、绿色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成为许多新作品的整体色彩倾向,朦胧、雅致、柔和等风格不再遭到批判,个性化的绘画语言为越来越多的群众所喜爱。告别“三突出”的英雄模式,挥去阶级斗争的狂热,只能看“样板画”和“样板戏”的日子成为过去,80年代的宣传画重新找回了“文革”前百花齐放的感觉。处于改革开放和“文化热”的大环境中,宣传画的题材变得比以往更加丰富多元。

中国融入世界,和平、环保等时代主题也走进了宣传画。张安朴的《书籍是知识的窗户》(1983年)、葛子明的《保护好生活环境》(1979年)、李喻军的《和平的面容》(1985年)等佳作应运而生。建国初期至“文革”的宣传画主要受到苏联美术风格的影响,而80年代的宣传画则呈现出十分不同的风貌。积攒了几十年的各国新理论和风格,短时间内都涌入人们的视听,反映到了创作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宣传画大体上等同于一般绘画,而这一时期的作品都流露出平面设计的味道,融入了画家更多的思考和艺术推敲。

经历了近十年的荒芜,大力进行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是80年代的重要主题。朱成梁的《打开致富的大门》(1984年)这类带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宣传画一时间多了起来。“致富”成了一个新的高频词汇。正如画中所表现,人们盼望门户里能够飞出金凤凰,盼望自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同时,随着国门再次敞开,对中国充满好奇的西方世界再次投来了关注的目光,再次发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不少在“文革”时期被当做“四旧”而革除的视觉元素,也都重新出现在宣传画中,因为大家意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剪纸、皮影、年画等传统民俗风格的作品广受欢迎。

与“文革”时代只表现男性化、力量型的工农兵形象不同,80年代的宣传画里则开始表现新时代的知识分子。赵敏、张振华、费长富的《学习张海迪把一切献给人民》(1983年)是一张很有代表性的宣传画。戴着眼镜的张海迪看起来白皙、文静,飘动的长发、灿烂的笑容都显示出温柔的女性气质,背景的光源烘托出浪漫的氛围,蓝色、绿色和跃动的曲线则昭示着青春的活力。我们大多知道张海迪是一位坚强的残疾人。这样一个甚至无法进行体力劳动的女青年知识分子被树立为榜样和楷模,反映出整个社会英雄观的转变,知识分子成为大众偶像群体的一员,意味着整个社会都重新发现了知识的力量、承认了知识的作用。

如沐春风的80年代中国润泽了画家的心灵,孕育了中国宣传画发展史上最单纯、清新的一批作品。扩大的视野,多变的视角,层次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山乡巨变的社会现实都在宣传画中有所投射,也使胆子大起来的画家们开始发问,向历史、现实、人生、命运、社会、时代等等一切提出不同问题,给出个性的见解。

五、当代视觉文化的基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宣传画

在这样一个媒体异彩纷呈的年代里,宣传画当然不可能一枝独秀地引人注目、发挥重大宣教作用,但是它仍然朝着很多方向继续发展,并在名称、形式、创作手段、内容、面世途径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受到外来文化因素影响,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中独立出了设计类专业。社会上各种商品前所未有地丰富,普通人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对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的价值日渐深入人心。“平面设计”、“平面广告”等名称逐渐取代了“宣传画”而活跃在时下的日常语言里。相应地,作品本身也明显地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美学特征,简单来说就是创作者具有了明确的“设计意识”,而其作品则具有了“设计感”。以往的宣传画原件都是手工制作的绘画作品,而90年代以后,电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平面设计过程中,有时甚至彻底取代了手工制作。手绘平面广告则是一个专门的分支,以稚拙的味道或独一无二的艺术特性,代表着一类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选择。先进的技术和奇妙的构思使更多种效果得以呈现,所以宣传画越来越个性、多样化。

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贫富、就业、环保、体制改革、加强国际间合作与交流等等,都成了热门话题。当代宣传画的政治色彩大大减弱了,但是积极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特点并没有改变。而这类宣传画常常被称为“海报”或者“公益广告”。在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前后,总会有大批优秀的宣传画问世。这些作品不仅被张挂在公共场合,还会通过杂志、电视、网络等其他传媒与公众见面。将这些作品集中起来举办专门展览也不再是新鲜事。

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精神需求日益增加,怀旧风和收藏热便日益蔓延,以往的、连同新创作的优秀宣传画都成了广受追捧的藏品。在潘家园等旧货、古玩市场,真真假假的老宣传画比比皆是,一些老宣传画在拍卖市场上还获得了非常高的身价。更有趣的是,老宣传画中的一些造型元素成了当代艺术、广告和影视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视觉符号,并且被新的语境赋予了更多层次的涵义。

宣传画曾经的风光确实一去不返了,但它们并不是彻底消失,而是经过时间的打磨,呈现出许多能够象征一个时代、民族和国家的符号,久久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成了当代视觉文化的基因片段。今日的宣传画家族成员各具风姿,或怀旧、或前卫地为将来的时代定格了当下的无数个瞬间,供未来的人们怀念、回味、欣赏和品鉴。

注释:
[1]漫画带有极强的政治性和时事性,中国近代的宣传画大多是以时事漫画的形式而绘制或发表于大小报刊、传单或杂志。如“五四”时期的宣传画大多为揭露北洋政府及军阀的卖国行径,宣传、号召民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斗争;“北伐”时期的宣传画则以贬斥北洋军阀腐败误国的罪恶事实为内容,宣传北伐军在军事方面的胜利。
[2]1949年11月23日,毛泽东批示同意由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署名发表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这份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开启了新中国美术史的第一个篇章。1949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今年的新年画应当宣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传工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在年画中应当着重表现劳动人民新的、愉快的斗争生活和他们英勇健康的形象。
[3]这一时期各地陆续发起并组织了众多有关宣传画的展览及相关活动,比如:1950年11月4日,中央美术学院成立“抗美援朝委员会”,有组织地展开宣传工作,绘制了大量的宣传画展出;1950年11月,上海市美术界举行座谈会,商讨开展抗美援朝宣传画问题;1951年5月4日,沈阳市举行了第二届美术展览会,共展出宣传画、漫画等作品640余幅,内容大多为抗美援朝及镇压反革命等等。
[4]《在毛泽东旗帜下前进》为张仃创作于1946年—1949年之间的作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曾经广泛出版发行,对宣传画的创作有重要的影响,这类宣传画在形式上比较简单,基本上延续了延安时期的风格,突出宣传画的革命性、战斗性和宣传性,是中国共产党在美术战线上的有力工具。
[5]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遭受到了空前的外来威胁,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悍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畔。美国的军事行动不仅是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而且阻碍了中国的统一进程,是对即将取得彻底胜利的中国革命的干涉。面对如此严重的挑衅和危机,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毅然开赴朝鲜,他们在赴朝参战前的誓言表明了回击侵略者的决心:“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援助朝鲜兄弟民族的解放斗争,保卫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利益,我们志愿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为消灭共同的敌人,争取共同的胜利而奋斗。”
[6]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总目标,制定和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至1956年,顺利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了文艺“双百”方针等,顺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7]《毛主席去安源》是江西省安源煤矿筹办“毛泽东思想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中的一幅画。交由偶然介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刘春华参与执笔创作。1967年10月1日该画在中国革命博物馆首度展出。次年5月《人民画报》以“毛主席去安源”为名、用彩色夹页首次发表了该画。1968年7月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再次以彩色单页形式隆重、热烈、公开发表。署名为“北京院校同学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该画的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累计达九亿多张(不含转载),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宣传画”。这幅画的印刷品送到各个基层单位时,到处张灯结彩,敲锣打鼓。

上一页  1 2 3 
关键字:宣传,新中国,宣传画,发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