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批评
批,就是条分缕析,一层层剥洋葱一样的剖析一个对象,评,就是尽量公平理性,客观的表述你剖析的具体结果。
艺术家作为具有独特精神世界的少数人群,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复杂。批评家的工作就是用可以令艺术领域之外的人能读懂的文字来阐述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使艺术家幽深丰富的内心世界得以被看见。艺术作品的形式有时往往非常晦涩,别人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表面现象,不知其所以然,那么,批评的任务就是揭示它的隐而不见的创作逻辑和历史脉络。
艺术批评是比艺术创作更艰难而复杂的“艺术创造”工作,艺术家只要“自我”足够,就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批评家却需要“无我”才能领会艺术家的创作要旨,并用文字潜入不同欣赏者的不同内心。艺术批评需要建立“话语“,而艺术创造则是要消解”话语“,因此,批评和艺术之间天生具备内在的张力,批评家并非艺术家的吹鼓手,艺术家也不是批评家的马屁精,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之间的张力和共生,错位和空白,正是留给艺术鉴赏者思考与创造的空间。好的艺评家需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阅人无数”“破万卷书”,这只是打底的工作,具体如何描画艺术家的实践内涵和价值意义,还需要不可说不可学的“直观智慧”和“生命体验”。因此,好的艺术批评家实在难得。
有分量的文字和优秀的艺术品一样,就是禅宗的“话头”,被久思不得其解的读者触到,会成为令其顿悟的“棒喝”。文化和教育的责任是“教导”和“规训”我们,而艺术,艺术批评则是给予我们心智的“点化”。批评家和艺术家要清醒的认识到一点就是,借助艺术鉴赏的点拨和艺术创作的激发,我们所有人需要的不是书本空投的理论和另类视觉的诱惑,我们需要的是自性智慧的开化。事实证明,优秀的文艺作品和艺评的确使我们的情感和智慧都得到了扩展,那是从外面灌输进来的吗?当然不是,文艺作品的“话头”被我们触见了,“时候到了”,我们本具的情感和智慧不经意间就自然被其所点燃和照亮。
如果艺术只是理论哲学的注脚,时尚狂欢的陪衬,甚至广告宣传的帮凶,那艺术实在不堪再被尊称为“艺术”,在当今时代,传播有价值的思想,改变思维,培养创新的生活方式,如此的行为皆可被视为“艺术”,但是,这个“艺术”是广义的,是对“智慧”和“美妙”的一种代称,而不是“视觉艺术”和“艺术史”意义上的“艺术”。对智慧和艺术的尊重,在当今时代尤其重要。反智的时代,人们发疯似的把一切崇高拉下神坛,把一切作怪抬升为“艺术”,这也许是因为信仰的缺失和生活的绝望。当代艺术的存在不应该成为这种公众情绪的滥用,而应提供审视这种文化乃至政治现象的崭新视角。如果艺术都随波逐流,趋附各种雅文化俗文化进步文化和堕落文化,艺术的存在也真的是没有了身份的价值,我们的民族也真的是没有了希望。如果当年没有八五运动和“圆明园”穷困艺术家的对“文化”质疑与反问,没有那些艺术家在意识形态上的不与俗同,何有今日的“中国当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