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画面分割与形式作用
画面分割是外来语,在中国传统画论中有类似的说法——布白。平面分割的要求,也是差异中求统一的原则。所谓差异,主要是指分割而成的面积应产生大小悬殊的对比;所谓分割,指的是物象在画面中占有的面积与空间位置时将画面分割成几个大小不同的部分。分割后的画面产生出各种形式感的构图,因为实的形象与虚的背景(景物)在画面中有不同的转换,抽象主义画家蒙德里安的早期作品就是按照单纯的比率构成,即以直线复合分割,构成表现空间力场的结构之美。从而形成大小、明暗、聚散、重复、高低、快慢、强弱的变化,见图《构成》。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对画面负形的认识,在传统概念中称之为“底”,即主体形象之外的空白(背景)的处理。其实,负形与正形的面积都要认真考虑,分割差异大,节奏感强,画面就显得大气与整体。反之,若分割零乱,主调不明,画就松散无力。见图,这是法国德加的色粉画作品《咖啡馆中的女人》,画面中几根竖着的廊柱把画面进行了纵向分割,横式的画面与其形成对比,喧闹的人群很稳定地统一在画面之中。
当一条长线贯通画面,将画面分割成几个部分时,重心和力感就产生了变化。当水平线或垂直线分割成两个形状相同的面积时,画面呈对称状,形成平衡而稳定的视觉效果。当画面分割成不等同面积时,有大面积压向小面积的感觉。并且,不管怎么分割,分割后成什么样的形状,它们的面积都构成互相利用、互相依托、互相穿插、互相结合的矛盾统一体。见图,蒋跃的水彩画作品《画室》就是上述原理的运用,正中放置了一块画板,画面有了分割的效果,面积之间相互作用,既含蓄又有硬线和曲线的对比。
斜线分割,使画面成为多角的形状。具有不稳定性的视觉感受,有较强的动感。
一般来说,斜线分割恰成对角时,形成对角线构图。对角线是画面中最长的线,因此其势态对视觉的影响也最强烈。见图,德国珂勒惠支的铜版画《反抗》,向前行进的人群构成了一个斜三角,前景中老妇人从手到脚形成了一条斜线,像一个乐队的指挥,产生了很强的运动感,我们从这一倾斜的身躯的形象中,不难想象她那不可压抑的战斗热情。
曲线分割后的面积,成为不规则的曲线形,双方形状成互补效果,画面流动、活泼。
弧线分割后的面积,使画面成为半圆形和半环形的结合体,相互包围,呈开放和收拢的势态。
在实际的绘画构图中,线的分割往往是多重的,呈现出的形式面积也多种多样。
这些分割取决于物象在画面中的位置和作者的作画意愿、空间意识等。有效地确定对物象占有画面的空间分割的理解与认识显得极为重要。从图例的各种分割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凡在分割后打破对称均衡的画面,必然产生力的紧张和松弛的对比,由此产生明显的运动趋势;而对称分割的画面,画面均衡、稳定和静止;线与线的交叉点明显成为视觉中心;而当面积呈现大小强烈对比时,视觉中心则倾向较大面积;集中垂直线在分割中有加高画面的作用;水平线在分割中又有加宽画面的用途;弧线的分割能造成画面的流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