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抽象画家队伍鱼龙混杂,文化素质与艺术水准良莠不齐
中国抽象画家有三方构成,第一方是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接受西方影响并开始抽象画创作的画家。第二方是90年代后出国受到西方影响在21世纪初“海归”的抽象画家。第三方是90年代-21世纪介入到抽象画队伍的中青年画家。
中国本土抽象画家们先天不足,没有接受过抽象艺术文化的系统教育,基本上都是自学成才的。 因为中国当代没有抽象艺术文化,也没有抽象艺术师资与教育。即便有个别教师教授抽象艺术,也只是介绍式的,自己就也是边学边教,根本谈不上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所以大多数人学习抽象画只能靠自学,而自学的道路非常坎坷,摸石头过河,教材与时间都不能够保证,80年代的大多画家只是靠模仿起步,这就造成了中国抽象艺术的软肋,作品拿到世界上没有竞争力!被西方人认为是他们的“二代”。有些画家也自甘“二代”,并且认为中国当代要在抽象艺术上赶超西方是痴心妄想,不切实际!有些画家成为“二代”沾沾自喜,还自以为是得以真传,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国内各类画展中“投机”!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性抽象画家的作品进入中国,各类文献资料、画册在中国出版,我们发现中国当代抽象画家中“二代”、“三代”还真不少。作为启蒙,“二代三代”们的存在也无可非厚。但是他们是如果拿“二代三代”的作品去和世界对话,是要被人看笑话的。早在十多年前,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比利时画廊的总监,他当着我的面,翻开二十世纪西方美术史,指出国内哪些画家作品像书中的谁,一脸不屑的表情,令我记忆优新!
上世纪80年代的抽象画家还多少有点使命感,因为当时画抽象画要顶住很大的压力。他们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精神值得嘉许,他们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直接的推动者,功不可没!这代画家比较纯粹,他们的出发点和市场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学术是他们的首选。但是艺术形式的转型并非是艺术本身就可以彻底完成,还受约束于人的整个文化素养和艺术观念,他们的艺术修养源于根深蒂固的“写实功夫”,即使他们已经“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多画家是教师,白天教学生写实素描,晚上创作自己的抽象画),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艺术观念并不跟着他们的“心”走,而还是跟着“身体”走,这无疑也制约了他们在抽象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他们从模仿起步的步履容易形成惯性,惯性一旦形成,就会吊死在一棵树上。无论是绘画风格还是图式都可能20年不变的痴情。由于他们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最早的开拓者,在当代抽象艺术史上往往首先能够找到他们的名字,而知名度依然是构成绘画市场价值要素中的重点。因此,他们也必然左右着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一个缺少学术的背景中,他们就成为“学术”的支点,而几乎所有的“内行”都知道这些画家作品的学术含金量是打折扣的,他们自己也心知肚明而彼此心照不宣。因为历史已经形成,利益也已经形成,任何变化都意味着利益的变化,而很多画家是很难超越利益的。因此,艺术市场的繁荣最直接的受难者是艺术家的尊严,很多在没有市场利益时表现得十分洒脱与超前的艺术家,在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乖乖20年不变地成为了市场的奴隶,重复着自己。当然,错误并不全在他们自身,而他们也只是中国缺少本土系统抽象艺术文化的牺牲品。
海归画家基本上是属于被西方“造就”的一代,受西方抽象艺术影响较深,这方人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纯二代”,几乎就是西方某些画派派驻中国的代表。他们往往是在国外就难以谋生,或者说苟且谋生,中国强大了,他们看到了希望,纷纷归国淘金、抢金。他们很多人在出国前就已经声名显赫,海归后依然可以捡起当年的名声,为现实所用。但他们带回来的艺术,在学术上并无建树,只是充当了一个艺术“买办”的角色。另一种倾向是用中国元素在西方获得成功海归画家,他们的转型也是在西方完成,但是他们比起前者来说更聪明,他们知道怎样在西方艺术界谋生,就是要用民族的、本土的符号和观念来“与众不同”。他们被称为“中国民族符号派”,靠“贩卖”中国元素而获得国际艺术市场的青睐,他们在很长的时间内影响着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趋势,他们的成功意味着中国抽象艺术的方向。
第三方抽象画家最容易迷失,他们是在艺术市场开始后进入抽象艺术界的,市场经济将所有人的脑都恶洗一遍,财富摧毁了一代人的精神脊梁。他们已经没有了使命感,他们学习艺术往往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便于进入和财富效应。他们熟悉市场,甚至可以说他们对抽象艺术的兴趣主要是市场,还有就是抽象艺术的门槛低,使得任何画家在其他画种失败后,都敢于到此来栖息,因为抽象艺术领域是一个“允许”鱼龙混杂的地方,是一个可以伪装和保护自己的地方,是一个可以浑水摸鱼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没有“好坏”标准,没有图式标准、没有技术标准,没有难度标准,只要胆子大,只要敢乱画,每人都可以神吹自己是抽象画家。尤其是市场化后,有了红包潜规则,即便刚入门才一年半载,就敢为自己张罗大型画展,只要有钱,给红包,批评家可以站成一排助阵。而收了红包的批评基本上是胡说八道!
现在,艺术唯一的标准似乎被市场左右,艺术审美标准、价值标准、技术标准统统让位于市场的金钱标准,有人买画就是硬道理,敢砸钱就是英雄。有人捧、有人买的画家作品,不管是“二代、三代”还是“伪抽象、假抽象”,一律成为市场宠儿。谎言重复1000 遍即成为真理的荒唐,演绎成灾。中国抽象艺术整体边缘化的同时,却有少量画家逆势而上,他们被盲目追捧着,而这种盲目一旦被识别,就会引发更大的抽象艺术的信任危机。
没有基本理论,没有审美标准,没有价值标准,没有游戏规则,有的只是自我标准和红包标准,人情世故和市场欲望,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就是在“近亲繁殖”中走向边缘的。没有研究,没有自律、甚至没有艺术道德,中国抽象画家的环境自由得“放任自流”。因为没有文化,只有画家和市场,圈子化越来越严重,围墙越来越高,观众越来越远。自生自灭30年,中国抽象艺术的区域范围没有大的扩展,“文化链”依然没有形成,画家依然自生自灭。
4、政府袖手旁观,百姓敬而远之
抽象艺术作为艺术,只和画家圈子有关。作为文化,就和每个人有关。
抽象艺术文化理应由政府有关部门来关怀和推广。但是在中国显得尤其困难。因为30年前,抽象艺术还是被视为腐朽的资本主义艺术,需要批判和隔离的。30年的亲近,并没有拉近距离,依然是保持着不卑不亢的等距离。习惯了抽象艺术陌生和疏远,至今政府部门中没有一级机构有抽象艺术文化的研究单位和专业人员。政治化的艺术观念使得政府的文化部门只会关心政治化的主旋律,对什么叫生命主旋律是不懂的。抽象艺术是真正生命的主旋律艺术,无人知道!
因为缺少文化宣传与教育,惯于听信于政策的老百姓也自然与抽象艺术隔绝,划清界限。仅仅是依靠难得的出国 ,接受西方公共环境抽象文化的熏陶,或者从有限的报刊电视上的零星介绍获得信息。能够通过这些渠道获得抽象艺术文化信息的老百姓是少之又少。
鱼龙混杂的抽象艺术实况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没有诚信的。有些自作聪明的画家总是以为画家怎么说,老百姓会怎么信。接受美学的出现使得很多人知道艺术是审美者的主题,由审美者来决定好坏。审美者都是有艺术天赋的,他们的直觉都可以非常准确地在一批画中找出最好的作品,而无须提醒。当批评家推荐的作品和他们的审美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会敬而远之。受损害的是抽象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