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美国当代艺术之观念化的体现,在后现代时期以及21世纪头几年,是那些与非中心思想相呼应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倾向,我们大致可以列出多元文化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少数族裔艺术、黑人艺术、原住民艺术、性变态艺术、街头艺术、非主流艺术等等。其中,多元文化主义类似于原则或纲领,其他各类艺术都属于这一思想的衍生或具体化,而非主流艺术则是总结,因为这些衍生出来的具体艺术现象,在过去都不是主流。
美国的女性主义思潮兴起于70年代,到80年代达到高峰。美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主义艺术,在初始阶段极具挑战性,对现存的艺术秩序表示了不满,对艺术中的男权统治表示了愤怒,例如当时著名的“女游击队员”群体。这之后,女性艺术家们不再纠结于性别反抗,而是转向女性自身的艺术视点,她们从女性角度去阐释世界,例如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的摄影作品。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女性主义文化理论家们对身体理论的阐发,例如朱蒂丝·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著述,女性艺术家们进一步关注女性自身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转向,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当代女性艺术便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而文化研究理论对女性艺术的影响,又反过来使美国当代女性艺术更具有思想性和观念性。现在,文化界和批评界不再以性别来划分艺术,连巴特勒也在21世纪撰文出书讨论“非性别化”(undoing gender)问题。在此语境中,女性艺术家多以女性眼光看世界,她们几乎不再自称为女性主义者。
美国的后殖民主义也有相似的发展脉络,其理论宣言是萨伊德的东方主义。这是指西方人用西方的眼光、从西方的角度去看东方,结果,西方人所描述和再现的东方,并非实际的东方,而是西方眼中的东方,而且是作为“他者”的东方。赛义德语境里的“东方”,指近东和中东的阿拉伯国家,而不是远东的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不过,后殖民语境里的“东方”,基本上可以引申到任何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盖因后殖民主义的主张,是要解构西方眼中的东方,从而恢复或回到原本的东方。由于这一诉求,90年代的美国当代艺术中便出现了两种新倾向,一是关注境外艺术,例如关注作为“他者”的中国当代艺术,二是关注境内的“他者”,例如旅居美国的他国艺术家。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旅居美国的中国艺术家徐冰、蔡国强、谷文达、黄永冰等才得以脱颖而出。
同样,美国的少数族裔艺术也有相似的发展轨迹,例如黑人艺术,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的民权运动。到了80年代,黑人艺术渐入主流,而到了90年代末和21世纪,黑人艺术则不再成为专门话题,文化界已不再用肤色进行划分,黑人艺术与白人艺术一样,都是美国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只不过,黑人艺术家较多地关注黑人社区的话题,例如生于1971年的黑人女艺术家米凯琳·汤玛斯(Mickalene Thomas),便在其作品中从个人角度探索家庭和家族谱系,由此探讨族群的社会文化问题。美国当代艺术中的原住民艺术也属这一类,但影响要小得多,而且染上了浓厚的旅游经济和商业色彩。不过,原住民艺术的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价值不可忽视。
美国当代艺术中的性变态艺术,也称“酷儿”(queer)艺术,与后现代和当代文化研究中的酷儿理论相辅相成,是后现代文化的产物,并成为文化研究的标本。在80年代,著名色情艺术家梅泊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 1946-1989)的摄影可以看作是同性恋艺术的代表,其作品以性变态而获得了政治内涵。实际上,在后现代和文化研究的大背景下,女性艺术、少数族裔艺术、性变态艺术都因其**心、反秩序的民主诉求而涂上了政治色彩。但是,到了21世纪,由于对后现代的反弹,性变态艺术的政治理念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了厌烦。
街头艺术是一种亚文化现象,是年轻一代的反叛行为,以街头涂鸦为视觉宣言,其性质类似于街头童党或黑帮的地界标志,代表艺术家可举出在纽约名噪一时的凯斯·哈林(Keith Haring, 1958-1990)和巴斯奎亚(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街头艺术的直接敌人是警察和政府,因而在后现代时期被社会活动家、批评家和媒体推到了城市文化的前沿,作为对抗政府的前锋。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政府也招安街头艺术家,利用街头艺术来治理市容环境。实际上,街头艺术的确与环保主义相关联,这不仅是因为环保组织与代表大公司利益的政府相冲突,而且也是因为流浪街头的年轻人多以环保主义为信仰。另一方面,大公司也收编街头艺术家,利用街头艺术的广告效应来进行商业促销,这展示了街头艺术的宣传特征。
5
到了90年代末21世纪初,后现代主义式微,文化研究达于顶峰,美国当代艺术因政治诉求而仍以观念为主导,艺术视野更加开阔,观念的表述也不再局限于视觉艺术。由此,在21世纪头十年的中期,以美国当代艺术为代表的西方艺术得以第二次重新定义“艺术”的概念,并与欧洲当年的达达主义和杜尚的第一次重新定义遥相呼应。
也正是由于对艺术概念的重新定义,以及至今还没有公认的新定义,对于2000到2010年的今日美国艺术,我们只能描述为文化研究之后的思想反省、以观念为导向。今日美国艺术并无主流,只有多种倾向,这就是多元化、反后现代、恢复中心等等。今天的美国当代艺术,难以用“主义”之类老旧的术语来概括,而对美国当代艺术的生态与现状,也很难用“流派”之类传统术语来叙述。因此,无主流即是主流。就当下情况而言,学者们所能做的,是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进行个案研究。若要对眼下正发生着的艺术事件,进行宏观的历史的总结与概括,不仅困难,而且危险,因为学者们身在其中,无法做到历时的客观,可能会有错误的判断。也正因此,本文对美国当代艺术的叙述,便强调一个世纪的历史感,而对近30年的时段划分,也并不绝对,目的是为最近十年的美国当代艺术的文化取向,提供一个历时的语境。
2010年6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