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重塑艺术的智性
重塑艺术的智性
作者:许江    来源:《浙江日报》    日期:2011-03-14

●那被难忘的歌声、绘画、表演所浸润的心灵,必然具有相应的艺术的修养和智慧。当主体面对生存困顿和创造使命之时,这种智慧必然会焕发出生命的强能与火花,成为跨越激流到达彼岸的渡筏。

●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在于远离僵化的思想,或者说防止精神和思想上的呆滞与陈腐。艺术是对人的创造性施教,但人的创造性如何可教?人的创造天性隐在种种秉性之中,它的激活有待于“止于至善”的苦行与修炼,有待于个性化空间的浸润与漫游,有待于研习过程中反反复复的试错与突破,甚至有待于“反者道之动”的叛逆性力量。

上个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从原来的一级学科到学科门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科提升,而是时代对艺术需求的提升、认识的提升,是社会赋予当代艺术创造的新使命,摆在艺术学科面前的将是学科特性、学术框架、创作研究的梳理与拓展的艰巨任务。

艺术是一种智性方式

艺术是一种人类传统的且生生不息发展着的智性方式。从来,人们对艺术的认识,都集中关注于艺术诉诸人的各种感官的感性特征,之所以称之为智性的方式,一是要突出艺术与科学、宗教等人类不同的支柱型的文明范畴;二是要超越长期以来人们以感性和理性来断然区别人类思维的方法,规避这种方法对艺术已然造成的历史性伤害,进而从精神塑造和人性养成的层面上,回返艺术与人类的心灵关联。

艺术的智性方式首先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一首歌、一幅画、一段表演感动了我们,并持续地在我们的生活中相随相伴。我们不仅记住了这歌、这画、这表演,而且在精神上被这些艺术之美及其包蕴的情感所充实。这种充实又使我们获取独特的经验,并互相串联成某类情感的倾向,积累成某种精神的高度。其次,这种智性的方式又可以内化为陶冶性情的方式。那被难忘的歌声、绘画、表演所浸润的心灵,必然具有相应的艺术的修养和智慧。当主体面对生存困顿和创造使命时,这种智慧必然会焕发出生命的强能与火花,成为跨越激流、到达彼岸的渡筏。第三,艺术的智性方式运用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表达生存的经验,抒发此时此在的感情,以此探索并揭示人与世界的关联。艺术品类众多,形式各异,其根本涉及的是精神与世界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又常常是某种终极性的关怀,却又在不同的历史时刻各有独特的表现。

艺术一方面持续发挥着各种社会性功能,另一方面在为人类提供审美经验的同时,逐渐发展出独立的价值与研究体系,成为与自然学科相对的人文学科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将这一奇异而广袤的创作、教育和研究的领域统括为艺术学。

创造性实施艺术教育

艺术作为可供普遍传播、合理评述的学科,拥有众多的特征。首先,艺术是一个多种类的集成,包括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领域,每一领域下又有许多分目和类别。但艺术的呈现总是与某一具体的技艺相联系,这一上手的技艺一方面具有本身悠长的发展专史,专史中又标明着各种延绵不息的谱系及其特性和历史性标杆;另一方面这种技艺史又与各个不同民族区域、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维系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种文化的关联表现都被视为人类精神的基本倾向而加以关注。上手的技艺与精神的表达互为联系,甚至互为表里,是艺术学科的重要特征。正因为此,艺术体现出既有明晰强烈的时代和民族症候,又有扑朔迷离、因人而异的复杂特性,它的评断既与民族传统、社会变革等在地性命题相关,又与媒体、技术时代的普世性命题相纠结,其创新价值确难轻判。

艺术教育最重要的在于远离僵化的思想,或者说防止精神和思想上的呆滞与陈腐。艺术是对人的创造性施教,但人的创造性如何可教?人的创造天性隐在种种秉性之中,它的激活有待于“止于至善”的苦行与修炼,有待于个性化空间的浸润与漫游,有待于研习过程中反反复复的试错与突破,甚至有待于“反者道之动”的叛逆性力量。创新者的培养,关键在于面对知识和技能的瀚海,如何建立让受教者火花闪烁的科目之链。在这个与不同个性与素质形成链合的遭遇中,受教者从一开始就应体验发现的乐趣,并在这体验中隐约感受那可能塑造其一生的东西。因此传统的艺术传授所采用的往往是“师徒授受”的熏养与传习的方式;在现代,艺术教育强调让受教者置身艺术化的环境之中,与施教者共同生活、学习、研究。小鱼跟着大鱼游,游久了,就知道怎么游和游向何方。这种境域化的自由开启与师徒式的师长补短相交叠的方式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特征。

艺术教育还是一种真正的动态教育。艺术作为了解世界的方式,总是不断向着对象发问。这种发问有如一种构造,意味着意义的给予。画一幅画,演奏一支曲子,表演一个角色,拍摄一段片子,都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意义给予。与此同时,世界从来不是我们静观凝视的对象,而是我们处于其中的生存状态。因此,艺术教育总是适时地将受教者的真实境况带入学习,使之在与世界的相互纠结中领受那个根本性的创造境域。事实上,这一境域正是艺术教育所揭示的个性开启的状态,受教者在此承接的不仅是某种现成的技艺,而且是生命在研习的去蔽求真过程中所开启的创造性的转换力量。

构建艺术学学术框架

今天,艺术的领域发生了飞速拓展。在信息工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技术文化越来越以新锐的形式吸引大众眼球,传统的艺术样式与新技术文化如何互动共生是一个重要课题。面对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潮流,本土的关怀正在日益觉醒,在地的文化坚守的主张与全球的多元主义论调形成模糊难辨的唱和。在城市化的大趋势中,在商品经济的推促下,时尚娱乐不断引领大众文化的潮头,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生态正催生着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文化艺术领域不断拓展出新、边缘日趋模糊的情况下,借艺术学学科提升的契机,理清艺术领域的结构系统,本身就具有挑战意义。

纵观今天的情势,艺术学可以分为四个重点研究领域:艺术理论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史、艺术理论与美学、艺术教育与推广;造型艺术研究领域,包括美术、书法、摄影、设计艺术、工艺美术;舞台艺术研究领域,包括音乐、舞蹈、曲艺等;戏剧影视综合艺术领域,包括戏剧、影视、广播、跨媒体艺术等。但这种分类并非绝然的断分,也不是彼此间知识科目的“所有化”的厘清。在古代曾经的学园中,哲学家或文人学者渴望传授的是智慧,着意养成的是心性。而在今天许多大学里,其卑微的目的却是教授各门科目。“从古之贤者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降低到现代人获得各个科目的书本知识,这标志着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失败。”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20世纪初西方教育提出的批评与忠告,令我们深思。

作为学科门类,艺术学学科建设的首要使命仍然是构建其学术框架。这一学术框架应包含基础、创作、研究三大部分。其中创作是核心部分,无论哪种艺术领域,其基础性的人才培养与理论研究都是为了推进创作的发展,艺术塑造时代、服务社会、哺育人心,也都应落实到艺术精品的创作之中。理解创作的方式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创作的语言、创作的历史、创作的思维。创作的语言是对作品创作的形式和语言的理解与养成,是艺术的形式要素的训练;创作的历史是对创作门类的历史及其内容的理解;创作的思维是对创作的精神和方法的揭示,是指具体的创作与民族、社会、时代的基本倾向之间的关联。创作的思维又包含社会变革、传承更新、媒介拓展、体制批判、大众参与和生存追问等诸多角度,这些使得艺术与政治、科技、宗教、城市越来越形成时代性的关联,并赋予艺术创造以一种随机而发的活泼思维和生动契机。

艺术还是艺术!提升学科门类之后,艺术的学科特性应当更为清晰,学术框架应当更为深博,创新的使命应当更为紧迫。就像一条河流,当它的河床蓦然拓展之时,它的水源需要更多的开拓和聚集,它山水的情势需要更深邃的了解和更宏阔的发掘。

(作者系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关键字:许江,艺术,智性,艺术教育,艺术学,学术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