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策展人:坚持独立还有饭吃吗
策展人:坚持独立还有饭吃吗
作者:郭钇杉     来源:中国网    日期:2011-04-13

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策展人?北京白盒子艺术馆艺术总监顾振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国的策展人自己说了算。他们中有很多人自命为独立策展人,其实也是面对中国本土社会出现的问题产生的一种艺术诉求。中国美术馆和画廊系统的常设策展人往往是从独立策展人发展而来的。但常设策展人受限较多,所以,在国内,独立策展人的独立展览仍是美术馆和画廊展览之外的有效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中,独立策展人的角色一直非常重要。从上世纪90年代的“地下艺术”到全球资本追捧艺术市场的今天,中国当代独立策展人的学术推动力量和市场推广作用确实不可忽视。但是,在艺术市场化气氛浓厚的今天,独立策展人的策划展览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应有的学术针对性而不被资本利益驱使已成为一个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独立策展人的选择与被选择

在上世纪90年代末,“独立策展人”这个概念传入中国之后,独立策展人大都比较专注于学术,那时候还没有太多的市场介入。

2005年开始,艺术市场出现异常的繁荣,所谓的第一批独立策展人的身份开始有所变化。有的进入美术馆当馆长,有的开了画廊,有的做了美院的教授,独立策展人身份的转变随着艺术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许和中国独立策展人的生存之艰难有很大关系。

顾振清介绍:“2005年开始,策展人中心制受到很大的影响。这其中包括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影响。外部力量是指商业和市场的干扰,而内部是一些独立策展人被官方美术馆聘任,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在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的共同影响下,策展人的权利和影响力被稀释。有的一些独立策展人也开起了画廊。一些画廊老板也声称自己是策展人,这也稀释了独立策展人学术上的权利。”

这时候遇到一个问题,独立策展人是坚持还是不坚持?其实,策展需要外部资源和内部团队的整合。展览需要资金,策展人就需要跨越身份找资金,这逼着策展人有第二重身份,有的去接商业案子,有的去做美术馆馆长,有的开画廊,让策展人的身份多元化,这也是策展人团体应对中国艺术圈变化的结果。

中国独立策展人为何生存艰难?记者了解到,从外部环境来说,中国缺少像西方一些国家相应的基金会制度,国家对艺术的支持力度不足,这也使得很多独立策展人在展览筹资上面临很大的困难。

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在的展览里面,策展人的身份被削弱了,变成了给一个概念、组织一些人、呈现一个展览,策展人的创造力没有发挥出来。展览的展成方式、展览思路、理念、提出的语境,现在成了走过场。策展体系不健康,走马观花,做得不深入、不具体,看似独立策展人的机会很多,其实优质的机会没有,最后就是挂个名,拿点儿报酬,展览就过去了。

艺术作品交易的背后

如今艺术活动的商业化运作,艺术品的商业化转型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艺术品的审美收藏逐渐被投资性收购所代替,在这样的情况下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顾振清说:“带有审美情结的是收藏,没有审美情结是乌龙的,艺术消费也是有审美的,投资没有审美,而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中国艺术投资取代艺术收藏在一定时间里对艺术有一定的助推,对中国艺术的知名度推广、含金量提升、公民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度等方面,初期会有好处,但是从长期性来讲,艺术圈如果失去自我把握,会影响艺术的价值体系,用价格体系摧毁价值体系,中国艺术市场有这个体验,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一些艺术家都存在从井喷到自由落体的过程,一些大牌艺术家落了一些但是顶住了逐渐继续回升,但是二三线的艺术家摔得都很惨。”

独立策展人是否参与艺术作品交易分成?顾振清说:“是的,这是公开的秘密,独立策展人也拿分成,也赚钱。我个人觉得,策展人给艺术家做交易的时候拿10%是不可耻的,任何的艺术经纪人拿10%-50%都符合市场规律,并不是回扣,是阳光下的,是提前说好的,不是胁迫谁。”

中国的独立策展人从一开始就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在中国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独立策展人在工作中也有着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经验和方式,同时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顾振清说:“独立策展人应该成立事务所,否则没法阳光化、正规化,策展人需要能量和资源,需要团队的支撑,个体策展人在国内活下去必须要商业化,如果一直保持个体化,最终将只是给商业艺术家打工。”

关键字:独立策展人,策展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