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虚实同源——浅探新媒体艺术终极价值的本源
虚实同源——浅探新媒体艺术终极价值的本源
作者:张海涛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5-23

我们人类从古至今一直生活在虚实相生的世界里,中国传统经典《易经》、《道德经》的“阴阳”、“一生二”的思想中“虚实”是其重要的体现方式。我们当下的生活中也无处不存在虚实相生的现象,如美学中的虚实语言关系、中医学的虚实关系、军事中运用的虚实关系和历史的虚实关系……经典思想中讲阴阳、虚实源于“道”,这里道是积极的本源所在。然而当下的社会现实面前,虚实同源的精神是否还存在?在当代艺术和新媒体艺术中提出这个经典话题的意义是什么?它们有没有关系?这也是这几年我们一直想探寻新媒体艺术终极价值的缘由。

人类文化艺术史一直伴随着地域和时代的背景而改变着其形态:媒介、语言、生存的感受是判断艺术价值的三个支点。时代背景的变化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方古典艺术及现实主义艺术的科学模仿阶段到了工业革命(摄影技术)的出现而改变了方向,现代主义对形象、构成的演变逐渐变得超现实和抽象化,试图摆脱摄影术带来的实像影响;到了上世纪计算机的出现数字合成艺术开始逐渐出现与拓展,虚拟形象成了最具影响的艺术形式,也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数字艺术出现的过程中除了早期的数字实像如录像艺术,逐渐转入数字虚像如二维、三维虚拟艺术,即使传统媒介作品中也受到了数字影像的影响,如:波普艺术家、里希特、杰夫•昆斯等大师的作品都具有影像绘画的特征,由此艺术逐渐更加的多元化。这样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视觉的多元化大致分为两个趋向:一是数字媒介影响下的虚像艺术,如新媒体数字艺术、影像绘画等;二是回归朴素的实像艺术,如纪实摄影、纪录片、现成品艺术等。其实中国传统水墨中虚实关系也一直并存,“写意与写实”即是其中的体现;到了新媒体艺术中的数字化形象更加把虚像极致化。我觉得实像与虚像文化针对的价值不存在高低问题,重要的是精神和感受的统一性。媒介语言和感受两者选一的情况下,作品放在艺术史中判断时是否能敏锐而真诚最有意义。虚实同源:不简单的是讨论虚像与实像的表征问题,更准确的是讨论虚实人文精神问题,虚拟世界也应该谈情感、谈思想,不单单是技术的炫耀,用当下的媒介转换经典、切入现实及未来。新的时代气息与价值判断,应该建立在人类终极而积极精神之上,而不是盲人摸象的局部看问题,这也是我们想说的主旨。虚拟世界以真实世界为依托,给真实世界以精神补给。然而不论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都会是一把双刃剑,如真实世界存有残酷,虚拟世界存有空虚感,我们都不应该沉迷于其中唯利是图,需要独立的转换角色和身份。虚中也会透实,真实中也会呈现虚的东西,虚实时常同时存在,更重要的是以积极心态选择和判断——虚实同源,积极转换。

虚实同源在现实与艺术中的体现方式

人类发展进程中虚实关系体现在每个时代的局部领域,然而从整体线形的历史看,当下是向人造虚拟世界拓展的极盛时期。今天高端科技的虚拟现实世界主要表现于:一.物理转换技术中的全息人工自然现象;二.数字虚拟世界中的遥在、游戏等领域;三.人工仿真世界里的人工生命社会;四.生化变异领域的转基因、克隆技术。我认为虚实是相对的现象,除了虚拟数字影像外:如人工生命和克隆生命这样的人造事物相对自然事物也属于虚体范畴。而目前大众普遍人群以手机通讯、电脑网络为主,如:传输文件、在线视频、网络游戏、看资讯、玩博客……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生活方式。这些交互领域中大致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现实终端的虚拟世界,如网络聊天和游戏;另一个是以智能化自我控制的生命体:如人工生命、虚拟人在程序外的不可控反应。在虚拟世界中人们一直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间摇摆,不确定性是其重要特征。因此我们时常要从虚拟世界中转换到现实世界中寻找平衡点,避免生存的空虚感,虚拟世界其实也是真实世界的反映。我这几年曾策划“未来索引:自然•不自然”、“自然?”“人造风景”展,也一直在探寻人造虚境和自然实境地关系。这次我们的展览强调虚实同源,也有虚实转换,虚实相生之意。

现实世界在艺术中直接呈现的记实艺术,如纪实影像和现成品艺术也起到了平衡艺术形态的作用。现成品艺术、纪实影像透出现实真实的力量,从现象看本质,让观众从中体会此时此在的生存感受;而虚拟艺术更加主观和直接的表达生存感受。其实两者都在说一个终极精神问题,不过是运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虚拟世界更主观化,纪实艺术更侧重客观化,两者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虚实关系在中国传统经典思想中的转换

虚与实的关系在经典中的渊源,也是我们判断文化艺术价值的支点。现实与经典的整体观看避免了局部思考的方式。下面我们从艺术、军事、武术、医学、文学等文化案例分析虚实关系的转换。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绘画中的虚实简单的理解就是模糊和清晰。素描的“虚实”关系是不可少的。否则画面就失去了“秩序”,对于物体来说少了立体感,对于画面来说少了空间感。   

军事上的虚实相生,军事上虚实的概念。所谓“虚实”,是一个重要的兵学范畴。它的含义十分广泛,一般而言,无者为虚,有者为实;空者为虚,坚者为实。“虚”指的是兵力分散而薄弱,“实”指的是兵力集中而强大。表现在具体军情上,大凡怯、饥、乱、劳、寡、不虞、羸弱为“虚”,勇、饱、治、逸、众、有备、强盛为“实”。总之凡是构成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各种因素,譬如兵力的大小、优劣、众寡、强弱、分合,部队的劳逸、饥饱、治乱、懈备,部署上的疏密、坚瑕,兵势上的锐钝,士气上的高低,心理上的勇怯,行迹上的真伪,处境上的安危,地形上的险易,等等,统统属于“虚实”的范畴。 《孙子兵法》第六篇 虚实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 “虚实”的思想是我国军事思想的一颗瑰丽的奇葩。翻译:带兵的基本战术要象水往低处流那样,不吃眼前亏,避其锋芒,从敌人的薄弱之处打击。用兵在于随机应变,象水那样形状随容器的变化而变化。能因敌人变化而变化然后取胜的人,可以称他为神。所以五行(即 金木水火土)相克,没有常胜的。太极拳未动之时,阴阳未分,虚实未现。一动阴阳即分,虚实立现。究竟什么是太极拳的虚实,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才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虚实的转换,意念起着决定的作用,"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也"。所以行功走架不仅身法须正不偏,意念上也须中正不偏。身法中正能八现支撑八面转换。意念上中正不偏就是主观上既不偏虚,也不偏实,时时处处处于虚实可以互换的最佳境界。虚实的转换在推手(技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周身相随人难侵"就是在应用时贯彻虚实原则所达到的高级境界。只有虚实互换的灵,才能克服推手中的"双重"之病。如拳论所说;"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虚实关系在中医学中的体现①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②指人体阴阳的消长。《素问•宝命全形论》:“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吴昆:“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文学中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与拟人不同.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所谓“实”,就是指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用一定的外在的艺术形式直接塑造出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审美认识和审美体验。所谓“虚”,就是指作者依靠他已经提供的“实”的部分来间接地提示、暗示、象征他所要表达的内容。虚实相生 创建词条 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结语

此次展览中新媒介艺术形式多样,互相补充。“人造情感展”以人工装置为主,强调人与人造世界的情感关系;“穿越本源——数字图片展”以中国数字图片为媒体探寻新媒体艺术终极本源问题;香港展览“数码新绘LAND-TA-MORPHOSIS”展则是以数字影像新绘手法对以往的经典进行了当代化转换;韩国“点,线,连接,连续,一个,全部,无”展、“NEW AGE 新时代:中澳新媒体艺术展”则以综合形态体现新时代的艺术和生存面貌;美国“马克思• 卡赞泽达个展作品 - 美好愿望 ”更多侧重人与网络交互过程中的心理反映;美国“SIGGRAPH 数字动画近年精品展”和“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大奖动画展映”则是以数字的形态展现国际上最高水平的当代动漫艺术,展现世界多元化艺术生态和差异的现实格局。新媒体艺术展览形态中很多作品以人造虚拟艺术语言呈现,然而表达的却是真实世界的感受,因此我们不能说新媒体艺术是冷血而空洞的科技艺术。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都会是一把双刃剑,虚拟世界应以真实世界为依托,给真实世界以精神的补给。我们时刻需要在这两个领域独立的转换角色和身份,关注现实与未来新的现象和感受,更关注人类终极而永恒的精神本源,因此虚实同源,互相转换。

2011年5月15日于宋庄美术馆

关键字:新媒体,价值,本源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