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当代电影的一种描述
当代电影的一种描述
作者:董冰峰    来源:《当代艺术与投资》    日期:2011-05-29

如何理解和认知“当代电影”,“当代电影”和“传统电影”又有何区分和不同?我想说的“当代电影”,是近二十年或更晚近些时期电影发展中的某些不确定形态、风格的“电影”,甚至是“非电影”,尤其在科技、媒材巨变的时代潮流中影像艺术的变化与发展。当然,谈论“当代电影”,也不应局限在传统概念、工业生产和传播模式下的电影后单纯的历史演变,而可以连接到同艺术历史中的某些电影创作、影像艺术实践的观念、思潮相连接(如60年代的录像艺术、70和80年代的实验电影和延展电影等)。可以看到的是,1990年代以来,电影全面进入博物馆,则真正改写了关于“当代电影”的论述和形态的表述。

《当代电影:从影片到装置》(Cinémas contemporains:Du film à l’installation)的出版,恰如其时,使我们很容易把之前如德勒兹、朗西埃、雷蒙贝洛等诸多论述做一梳理和清晰判断。与前面的论述相比,作者Luc Vancheri的著作更为简洁、明确。台湾学者孙松荣对此著述有精辟的点评,也列举了四种主要的电影命题作为“电影之后”(post cinema)的例证。当代艺术家对电影的“引用”(douglas Gordon等)、电影导演们的艺术展览(戈达尔、瓦尔达、林奇等)、西方大型博物馆中的跨领域的影像展览、电影导演影片内部的“装置化”(阿巴斯、拉斯冯提尔、格斯范桑特等)。由此,在60年代法国导演戈达尔宣传“电影之死”后,新的电影美学和表现维度在当代得以重新复苏。

“当代电影”的形态,如Luc Vancheri的著作所描述的,必须包括影片、装置两个概念和之间的变化。上周在杭州“影像vs景观”的讨论会上,哲学家陆兴华认为高世强的电影《红》是一种“装置化的电影”,对特定空间、人物、物体及其关系(装置)的一种凝视(拍摄),但这部作品同时也如艺术家所阐释的,也可表述为一种“电影中的装置”,影片中长镜头内部建立起来的、不断循环的蒙太奇,即影片本身也可包含一种“装置”的操作。影片,从影片到装置,或电影装置,似乎在渐进或之间的关系更为混杂和互为主体。评论家、策展人Boris Groys认为博物馆中的电影(电影装置)是对观众的一种解放,经验得以返回日常,是博物馆日益走向大众民主化的征兆。而法国哲学家朗西埃则断言此现象为“影像的宿命”(当代艺术独特的操作)。

回到中国现场,“当代电影”的概念也许更为复杂和含混,不仅仅是时段、年代的区分,而且与89以来的“独立电影”、“新纪录运动”和录像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生似乎密不可分。“当代电影”不仅仅是表现为“当代性”的,而且也是明确了电影艺术前行的可能方式和方向。与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管理、市场机制运作下的传统电影形态相比,“独立电影”在中国的自我边缘化,本身就强调了一种不妥协的实验性。而当代艺术中的“电影”实践,也许更能进一步说明“电影作为艺术”语言独立思考的面向。艺术家汪建伟在1990年代中期拍摄、制作的《生活在别处》中指出,这是一种“电影行为”,利用群体性工作的、工业化模式生产的影像,既摆脱了艺术家个体命名的绝对意义,同时也向新的社会知识系统和生产机制的形成开放。所以,开放,向所有的经验、知识系统,似乎是“当代电影”实践的首要关键。

关键字:当代电影,描述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