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学术观点 > 殷双喜:关于金属雕塑的思考
殷双喜:关于金属雕塑的思考
作者:殷双喜    来源:    日期:2011-12-05

这里所说的“尊重材料”,受到王林先生1996年在成都所做的雕塑展览“敬畏生命”的启发。在我看来,“尊重材料”应该是雕塑艺术家“尊重自然”的一个基本艺术态度。围绕我们生活的所有材料,无论是自然界的原始材料还是人类加工生产出来的材料,都是有生命的,即它们有自身的生成与转换的自然周期,同时它们也负载了人类生命与材料的互动,成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载体。从金属雕塑的角度,面对人类对于物质材料的生产和艺术性的结构重组,我更注意后者的创造性的结构关系。金属雕塑与工业材料加工的区别,在于艺术家通过对不同物质材料的造型重组,使之呈现出非功利性的人文意义。在古德语中,“物”这个词意味着聚集和统一,特别是对于考虑言说中的事情,一种争议的聚焦。对于金属雕塑家来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不只是材料加工的技术,而且是材料选择与重组的视野,即对于材料的选择,就是人对材料的意义的基本把握,是重新敞开人对于材料的关系,回到事物本身去,回答生命的原始呼唤。在这一意义来说,“尊重材料”就是“敬畏生命”,就是尊重艺术所具有的人文意义。古人形容音乐中的器乐演奏为“金声玉振”,“金属之声”的意义不仅是指敲打金属会有声音,而且是说我们要倾听金属雕塑的内在生命传达给我们的声音和信息。

金属材料在近现代人类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可以追溯到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创的19世纪大工业时代的来临。以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为代表,英国第一次全部采用钢材与玻璃结构建造了名为“水晶宫”的巨型展览大厦,由此开创了金属材料在工业与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并且推动了相关的金属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发。而金属雕塑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的欧洲,以毕加索的集合雕塑为代表。1913年,他与勃拉克合作创作了第一件贴有金属片的集合艺术品《吉它》。1929年,他在西班牙雕塑家冈萨雷斯的帮助下,制作了许多焊铁构成,著名作品有《花园中的妇女》(1929-1930)。此后,冈萨雷斯自己开始了直接的铁件焊接,以简洁抽象的造型,表现人物。这样,作为现代主义雕塑的主要形态的直接金属雕塑的时代真正开始了。

与传统雕塑的单一实体不同,毕加索的现成品雕塑是集合艺术与综合材料的先驱,其作品有时运用不同的现成品进行组合,是一种拼合式的拟人化或拟动物化(如著名的《公牛头》)的金属雕塑。而冈萨雷斯的钢铁焊接雕塑,如代表作《唐吉诃德》(1929)、《梳发女子》(1931-1933),则是将不同的钢铁单体材料进行加工,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材料形态,并且在一个更为整体性的创作构思下,通过切割、焊接、打磨等金属加工手段,将金属材料融为一个全新的艺术形体。1945年以来的极少主义金属雕塑(代表人物贾德、塞拉、莫利斯等)则将雕塑过程中的手工因素和雕塑模仿自然的再现因素降至最低,以极端的客观性过滤人文意义,突出材料与结构的单纯视觉形式审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使用不锈钢创作的城市雕塑,也可以看到运用铸造技术的青铜雕塑。是否只要使用了金属就可以称之为“金属雕塑”呢?我认为,金属雕塑的一个特性是它的原作的唯一性,在此之前,我们可以说一座青铜铸像也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但青铜在这里,只是作为一种复制性的材料,经过多次转型模铸,成为原始的泥塑或木雕(如朱铭的雕塑)的拷贝形式。这样,我们就有了两种有关“金属雕塑”的概念,一种是广义的,即只要使用金属材料,就可以称之为金属雕塑,即与泥塑相对的材料意义上的金属雕塑;另一种是狭义的,即直接金属雕塑,由雕塑家选取各种金属材料,运用不同的金属加工技术与工艺,独立完成的单一性金属作品。在后一种雕塑形式中,有些艺术家以金属材料或金属现成品创作出可以辨认的具象人物、动物或生活中的现实事物,可以视作金属雕塑的一种基础形式,但是只有对于金属材料本身的特性给予充分关注和创意发挥,才有可能创作出更为纯粹的现代意义上的金属雕塑。

在我看来,金属雕塑是艺术家五种力量或才能的结果。即雕塑造型的艺术能力、传统手工艺的动手能力、现代金属加工技术的运用能力、对金属材料特性的理解与感悟能力、从观念形态进行金属材料结构组合的能力。其中,对材料的感受能力以及根据材料特性进行抽象性的空间思维与造型能力是关键的基础要素。雕塑家在创作加工的过程中,既是辛勤劳作的工人,也是具备艺术感悟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尊重材料的特性即尊重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但也尊重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想象和灵感突现的偶发创意。他既尊重艺术作品的自在性,也尊重自己的直观感受,将金属雕塑的创作过程转换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快乐的人生体验。通过对金属材料的重新组合,完成对现代工业社会与消费时代的物质性的阐释。

技术美感是金属雕塑创作的独特性之一,这不仅表现为对金属材料在不同加工技术条件下所呈现的色彩、肌理、结构乃至光线影像的不同形式美感的体悟和创造,也表现为对不同的金属加工技术和机械工具的娴熟运用所产生的特殊美感。例如,对不同焊接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可以形成各种特殊的焊接痕迹与焊纹肌理,形成不同的视觉美感。而不同的金属在不同的温度下的淬火或打磨,可以形成不同的金属表面的色彩。

最后,在金属雕塑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所获得的对工具熟练运用的操作感,对材料特性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于艺术展览空间的尺度感,作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都是提升艺术作品视觉感受与人文表达的重要素质。总之,从材料出发,是金属雕塑的创作基础,根据材料的特性进行造型,是创作构形深化的关键;而作品的材质和色彩,是提升观众艺术感受力的重要方式;最后,作品在空间中的表现形态,是使作品具有空间生命力,成为当代人文思想表现载体的关键。最终,所有材料的运用与艺术表达方式的选择,要立足于观念的打开,突出创新性的视觉艺术思维。通过对作品的特殊材质与结构造型的表达,启发观众的象征、隐喻、联想,使他们参与到对金属雕塑所展现的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关系之中,从而使作品衍生出视觉性的展示意义。在这里,材料的材质支配了作品的主要功能,材料表达社会与人文的多种可能性在作品的转换中被逐渐打开。

国内比较早地系统地引入现代金属教学的是中国美院的李秀勤教授,她于1990年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美术学院,专攻金属雕塑。1997年,香港著名金属雕塑家文楼先生向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捐建了“文楼金属工作室”的基本设备,在中国的学院雕塑中第一次系统地引进了金属雕塑的教学。自那时以来,在中国的美术学院中金属雕塑教学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雕塑学科基础,中国美院、鲁迅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等院校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金属教学体系,这对于中国的美术学院古典泥塑写实雕塑教育体系向现代抽象与材料雕塑的现代转型是很好的促进方式。其中,鲁迅美院雕塑系聘请韩国雕塑家担任教授,将金属雕塑教学与抽象雕塑教学相结合,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就中国当代雕塑的整体状况来看,有关金属雕塑与抽象雕塑的创作与研究,还不够深入与全面。有鉴于此,中国雕塑学会从推动创作、研究学术的战略思路出发,于2008年9月在北京798创意广场举办了“金属之声”雕塑展(策展人曾成钢、殷双喜、孙振华、唐尧),适逢798艺术节期间,近十万观众中的许多人参观了这一展览,金属雕塑给他们带来了新奇与欣喜。从新时期中国雕塑的发展来看,这个展览虽然不算大而全,但参展艺术家和作品具有代表性,可以视为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展览。这表明,中国雕塑界更加关注具有艺术史意义的雕塑语言的研究,为推动中国雕塑家关注金属雕塑,从学术基础的层面提升中国雕塑的艺术水准,我们应该通过更多的具有专业性的学术展览推动中国雕塑的现代转型。

关键字:殷双喜,雕塑,金属雕塑,思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