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里希特 (Gerhard Richter)
1932年出生于德累斯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1年-1956年就读于德累斯顿艺术学院;1961年-1963年在杜塞尔多夫国立艺术学院深造,毕业后在该校任教;1971年起被聘任为教授,在那里执教至1994年退休。1997年获47届威尼斯双年展大奖,2002年—2003年“格哈德·里希特:绘画40年”的大型回顾展在美国的纽约、旧金山、华盛顿、亚特兰大四座城市展出。现居住在德国科隆,潜心进行艺术创作。
提到德国画家,人们都会把它与表现主义风格相联系,而生于德国、长于德国的格哈德·里希特却是个例外。作为油画家,里希特以其富于生活化的纯粹照片写实和纯抽象的作品,引起艺术界的强烈回响。创新的风格和敏感的题材使他不断在国际上获得大奖。同时,他还成为艺术收藏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多次名列《艺术指南》(Kunstkompass)在世艺术家世界排行榜的首位,2008年在伦敦苏富比,他的一幅名为《烛》的油画(Candle,1983年创作),以1050万欧元成交,使里希特成为在世德国画家中身价最高的一位。
这位成功的德国油画家1932年出生于德累斯顿,在上劳西茨地区(Oberlausitz)长大。他16岁时离开学校,当过一段时期的摄影助理,后随着一个业余歌舞团体周游了全国各地,1951年进入德累斯顿艺术学院学习美术。他的毕业作品是一幅社会现实主义风格的大型壁画,现还陈列在德累斯顿德意志卫生保健博物馆里。该作品展示其丰富天才,为他以后成为成功的自由艺术家打下了基础。当时他生活在东德,就意识形态而言,东德和西德还存在较大的差别,多次西德旅行使他对一种另外的、令人激动的抽象表现力所吸引。1959年,里希特从东德去西德观看了第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在这次展览中,波洛克和封塔纳的作品深深地震撼了里希特。他开始在自己的画室寂寞地进行其无形式艺术的实验。出于对东德文化方面的状况及不能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的不满,他于1961年3月与妻子离开了德累斯顿,逃往西德。那年的秋天,他在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学院重新入学,在那儿接受了他的二次教育,他摒弃之前所学,并尝试用新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
在杜塞尔多夫上大学时,里希特认识了上世纪60年代艺术道路上的同路人,卢埃格、珀尔克及巴勒莫。1963年以来,里希特和他们几位经常举办展览,共同迈出走向公众的第一步。那时里希特十分重视和其他艺术家的友谊及团结。他曾说:“与思维和我相同的艺术家交流,并组成一个团体对我很重要,否则一个人会一事无成的。我们的一部分理念是在交流中开发的。在此意义上,和其他艺术家的交流,特别和卢埃格与珀尔克的合作,对我来说很重要,它成为我所需要的信息交流的一部分。”
不久,里希特放弃了最初的非形象画风格,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法,即照片绘画(Photo-based painting),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他坚持这种画风。他以照片为基础,但是却不完全重现照片,他通过样板的媒体性质与绘画融合将该距离体现出来。此画法最突出的特征是照相性的灰色及主题的不清晰性,在绘制照片时,经常将两种相互矛盾的手法(粗糙与细致)并置于同一幅作品中。忽略原照片的细节是艺术家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在忽略细节的同时对照片进行模糊化处理。早在1972年,他的作品组“48幅肖像”(48 Portraits)就代表前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这个黑灰色的照相现实主义系列油画作品,展示了他从一本老百科全书中挑选出来的48位作家、自然科学家、作曲家和其他名人进行描绘的画像。
在里希特“照片绘画”的画作中,还经常是曝光过度、对焦不准、模模糊糊的,而这种模糊却往往带有不可抗拒的魅力。他并非想在油画中精确展现照片原本的面貌,而是以模糊的图像,在作品中产生某种特性。在他1994年所画的《读报女孩(804)》(1994年)中,乍看画面清晰如同照片,但细看之下,人物的头发、报纸和背景物体,都有虚幻的神秘感。像这样的读报主题他还画过多幅,只是从正侧面转换为背侧面,画中的人与物都模糊不清,到了抽象化的地步。这种模糊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虚,而是照片焦距没对准之感。然而这样的摄影作品被画成油画后,却变得非常打动人。这种打动人的力量不仅来自于绘画的技巧,也来自于画家对于素材的选择。从而使观赏者在这些“模糊”的作品前会产生一种时光流逝、人生如梦的疏离感。
里希特对“平庸”的快照,比对“艺术性”的照片更感兴趣。因为他认为,“艺术性”照片追求的所谓和谐和结构上的效果,在内容上感到贫乏;相反,在平庸的家庭照上却实实在在地洋溢着生命力。1995年他创作的《S.与孩子》系列作品,如同随意按下的快门,显示出私秘性的自然状态,由于色彩的柔和、形体的模糊,充分表现出艺术家天真的本性和内心的敏感度。
里希特还是一位变化多端的艺术家,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开始把抽象绘画和照片绘画同时进行创作,平行展开的是另一个抽象世界。这些看上去与他的其他创作格格不入、但又与同期进行的画面不易解读,与唯美温柔的照片绘画比较,显得不相经度。里希特就是这样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反复转换,以示他对抽象和具象艺术划分的质疑。
无论是轮廓不明的速拍式家庭照片绘画,还是尖锐而具有飞速流动感的抽象绘画,都可以隐约地感到艺术家更多地依赖于内心直觉,表现出的绘画特征既精确细致又与之保持距离的风格。1997年格哈德·里希特获威尼斯双年展大奖,当时组委会给他的评语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理性的艺术家,其作品将给20世纪留下永远的印象。”这位冷静沉稳自我反省式的油画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言与盛气凌人的魅力,只有一如既往、天天如此的绘画实践,“我相信绘画”。作为当代艺术的标志性人物,至今还以他多变、多产的作品影响着世界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