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让过去的形式复活
让过去的形式复活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09-07-05

山雕 1972年 油画

山雕(再创作) 2005年 油画

虽然巴塞利茨的画大都是颠倒的,但画面的力量感十足。他采用表现主义的技法,通过形式上的强调,物象脱离了物象本身的束缚,使得色彩的冲击力得以提高,引发观者对色彩而不是对内容的关注。《拾穗者》(The Gleaner,1978年)与米勒作品同名,巴塞利茨却采用了与之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暖色系的红与冷色系的蓝,再次形成一种对比:大红的色彩,如同星火燎原;蓝、白,起到平和稳定的缓和作用,黑、褐与墨绿色围绕着天空和倒置的人物,画面的处理上似乎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形象与其画面空间极不和谐,密封的空间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朝着形象压来,使人观之大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加上粗犷的笔触,形成了一种狂乱和压抑。巴塞利茨的画,是他童年记忆的一种召唤,是痛苦的战争烙印、是另一种生命的感怀。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巴塞利茨渐渐为世界所熟知,多次应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2003年,他的作品来到中国,在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获得最佳作品奖。

自2005年起,这位已近古稀之年的老艺术家开始了一个新的实验:重画自己早期的重要作品。不同的是,过去带着愤怒的激情而画,如今被赋予了一种新的面貌。1972年原作的《手指画—山雕》(Mountain Eagle)(250×180cm)到2005年重新创作的作品有300×250cm之大,山雕的颜色由阴郁的黑灰,变成了明快的红褐色,背景也由风云涌起变成了放射状的蓝色光点。第二稿很明显与第一稿不同,画幅更大,“光”被引入色彩之中,色彩在新作品中明亮起来,几乎是欢快的,一扫过去的阴霾,画面在光的闪动中产生了一种美感。这也是近年来巴塞利茨的作品的变化趋势——色彩趋于明快,画面走向纯净。新表现主义所强调的带情感去写生、用笔快速的特点,在这里被进一步强调,颇像中国的写意画,又有涂鸦倾向,反映了艺术家当前的心态,更是其人生的阅历在画面上的折射。

上一页  1 2 
关键字:格奥尔格·巴塞利茨,表现主义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