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了太多世间磨砺以后,相信世上无人可以一笑置之,许多人磨平了棱角,磨出了重复作功的心茧。他们坚信是经历逐渐将其束缚、禁锢,是时间磨掉了心气和改变、创新的勇气。间或,我也几乎说服自己相信,这真的是自然中不可违背的规律。直到我八、九年前遇到他——来自厦门的艺术家傅新民,他让我看到了希望、可能,还有自豪甚至于骄傲。
在2003年我第一次去他在厦门的工作室,第一感觉是他的工作室规模巨大的像美术馆;他的作品气势恢宏,盘根古树交错着乌毅方钢,一种古韵气息,然而却稍纵即逝;外形的扩张感和爆发力随之而来,这种造型的气质与魄力是我在当代艺术中鲜有所见的。这种融古典传统与中国当代气息于一体的创作形态牵引着我,我迫切地将我的感受与作者的思想统一、呼应,并将这种新的中国式的革新进一步了解和持续的关注。
傅新民的人生经历在当代艺术人中是独特的,幼年时,由于家中兄弟姐妹众多,身为长子的他便承担了一种长子如父的责任,在艰苦的生活中与父母共同支撑他们的家庭。之后的军旅生涯更是练就了一副臂膀,一副担得起任何责任、风险、困难的臂膀。在随后数年与他的交往中,总是听到他讲这样一个词——“担忧”,从担忧一个家庭的幸福到一个排的任务到一个连的,乃至一个师的队伍的责任再到一方人民的安全,这个与共和国同岁的军人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着巨大的使命感。就是这样一个人,涉足了传统艺术又因为“担忧”而涉足了当代艺术,这次他放眼世界,对于世界性的环境、人口和权力冲突进行关注并用视觉艺术展示给我们。他在把青春和大部分时间献给党的工作同时,也把剩余的时间和心血倾注在自己钟情的艺术创作中,用一件件独立而又关联的极具创造力的个性作品把自己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体验以及他自己的文化修养,人生经验,美学观点用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
他的作品创作素材和材料大多来自自然,但是又结合了许多工业元素;他创作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借鉴了西方的现代文化;追求自由表达、追求艺术理想的他也结合了自身的军人、警察的特殊身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这一切造成了他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结合了它本身的艺术梦想从传统文化中和现代西方文化中吸收有益的养分但是又对部分不能与时俱进的,以及不能适应本土特色的思潮采取否定的态度。
作品《感悟NO.1》,笔直向上的钢制空心圆柱如林中树木一样高耸,各样的树之结节置于其上仿佛同体。柱林中央一颗乌黑枯木伫立其中,满身结节,萎靡哀伤。工业化不断进步的产物永远替代不了自然神奇幻化的结晶,这样一个主题映然心上。傅新民的作品蔽除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浮躁,有着一种默默的深沉。 他自身的沉稳个性无声的对应着当今较为浮躁的艺术圈,从他而来的变革随之而来且不可避免,那就是——革去喧嚣,用纯粹的当代中国经验而创作。
傅新民的创作多为大型的,宏伟却不空洞。形式上,点、线、面相结合,由于长期受到国画的熏陶作品其间不乏渲染效果。其对木质的自然纹理加以运用、刻画,展现出装置艺术中的水墨挥毫效果,而钢铁元素的艺术运用增加了作品的质感,由于材质的特殊性,此种材料明暗反差效果明显,近似于水墨飞白之笔。两种材质的结合既表现出一种水墨融于自然的氛围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初衷——一种对特定事件的态度与忧虑。他将艺术置于民族特性基础上,作为一种真正从生活而来的艺术而存在。只有一个真正承担过的人才知道承担有多重,才更会脚踏实地,这样艺术才会立足于本土而发展,这种艺术不是抄袭的,是一种在接受新的创作思路后的创造,一种有中华魂存在其中的艺术形式。一种好的艺术需要继承传统,对于传统于当代艺术傅新民这样回答“我认为这两方面本不该有冲突。当代艺术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演变来的,但是当代艺术简而言之,就是创作出当代人所思所想的作品”,这种对于传统的承认和对当代艺术的接纳出自一位参与革命四十多年的军人之口,使我为之动容,看来,本土化的中国当代艺术为大众所知晓、了解不再是遥不可及。
从他对自然、社会、人性、生命、全球化、金融危机、重大事件、环保、、异化、泛物质化、文化价值观等文化语境的感知中,他投身于在对特殊营造的环境关系之间的持续关注,不断地加入问题、忧患、预防、感伤等意识,造成了他认为的虚无、真实和存在的观念以及艺术形式,产生了种种幻象,并且相互影响,交融,甚至于转移、错位。总之,我们从他极具个人风格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和借鉴到新的视觉经验,独自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实验美学价值。策展人介绍:
赵树林艺术简历:
1965年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1987年 毕业于石家庄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系
1990年-2000年 在莫斯科学习经济管理并旅居国外,主要在俄罗斯、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工作过,主要策划国际文化交流以及国内外当代艺术的推广和研究工作。)
2000年至今定居北京
策划过的主要展览:
大型“对话”系列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回展;“影像中国”中国当代独立影像艺术国际巡回展;“以色列影像双年展”、巴西圣保罗(电子艺术)双年展、荷兰21届世界录像艺术节、“穿越中国”国际影像艺术节、中法文化年-北京市民DV展在巴黎、参与策划大山子艺术节等国内外近百次大型艺术活动。 主要的讲座、报告会和演讲:
美国VCU基金会、一森(日本)基金会,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美术学院、美国VCU大学,圣保罗当代艺术博物馆、荷兰当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维拉布瑞达博物馆、美国阿尔佛雷得艺术学院,圣保罗SASC当代实验艺术中心、以色列数字媒体实验室、意大利巴里美术学院、荷兰当代艺术研究生院、意大利巴里博物馆、澳大利亚利物浦博物馆、美国康奈尔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数字电影院、广东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长春远东美术馆、北京电影学院、清华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东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川音(成都)美术学院等数十所大学、艺术基金会和博物馆。
主要的学术文章以及文献:
《对话-希望之路》、《对话-梦幻与现实》、《对话-新现实》、《对话-困惑》、《对话-不确定》、《对话-新边缘》、《对话-童年》、《对话-我们》、《对话-多元化》、《对话-超越》、《影像中国》、《中国行为艺术》、《当代世界艺术格局与潮流化趋势》、《中国的实验影像艺术现状》、《中国的独立电影现状》、《中国的记录片现状》、《两种艺术观念的“学术”较量》、《全球化语境下的南北艺术交流》、《新技术条件下的艺术发展空间》、《人民的DV》、《中国的录像艺术生态》、《录象艺术的历史现状及其相应的学术定位》、《全球化与地域性》、《中国影像艺术的现状》、《穿越时空的影像》、《跨媒介创作的空间和动力》、《穿越中国》、《游走于时间和空间、虚拟和现实、幻想和虚无之间的跨媒介数字艺术创作》、《瞬间影像》、《世界新媒体艺术现状》、《“与时俱进”-在新意识形态笼罩下的中国录像艺术的生态分析》、《后视窗时代:视觉文化的演变分析》、《录像艺术语言分析》、《十角》、《速度中国》、《临界》、《后工厂》、《转换样板》、《别样风景》、《影像的冲突》、《迷失的转译》
曾经担任:
林豪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主任
全国政协协力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总策划
北京今日美术馆 策展人
北京皇城艺术馆 执行馆长
北京尚元素艺术馆 馆长
西藏文化基金会 监事
现担任:
北京桥艺术中心 馆长
北京皇城艺术馆 顾问
北京尚元素艺术馆 顾问
上海朱崎瞻艺术馆 顾问
上海多伦现代艺术馆 顾问
北京一号地国际艺术区 顾问
北京左右艺术区 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