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古人对我国西部空旷博大的自然景观的生动描述。虽略显苍凉,但不失雄浑之美。到过西部的人大都会有同感。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审美观的养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江南的小桥流水委婉灵秀;西北的大漠雄风质朴敦厚。风格各异,美感独具。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笔下也概不例外。
武海成祖籍陕北佳县,出生于兰州的黄河之滨。青少年时期在腾格里沙漠边的民勤县度过。大漠、戈壁亘古不变;驰骋的骏马,悠闲的骆驼;干旱的黄土地上劳作的人民滋养了如沙枣与胡杨般坚毅,似白杨与红柳般直爽的民风;同时也洗礼着每一颗身在其中的心灵。
青年时期从军后,武海成利用业余时间研习美术。当1975年第一次接触到木刻版画时便爱不释手。《押运途中》是他当年参加部队在渝举办的创作班上完成的木刻。作品有浓郁的基层部队的生活气息,入选了全军美展,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等报刊。这对于一个刚满20岁的美术青年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从此他发奋图强,坚持至今。
在经历了30余年的磨砺之后,武海成的作品中透出了一种大气和壮美的气息。不论是在部队时期的木刻版画,还是近期的系列国画,大部分都采用宽幕式的横式构图,以众多的人物形象组成复杂的画面结构,使作品具有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较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早期的作品如版画《戈壁路上》、《待发》、《保养》、《龙虎踞》、《出巡》、《兵车行》(三联),近期的国画《癸末纪事》、《西部放歌》系列之《雪域欢歌》、《戈壁雄风》、《陇原喜事》、《迁牧图》、《雪山祥云》等。均是144×366cm丈二匹的宏篇巨制。特别是去年表现5·12特大地震中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的国画《红旗飘飘》180×760cm,更是倾其心智,尽其能力,在画面中注入滚烫的人文情怀,以黄钟大吕般的雄壮气势来讴歌中华儿女在灾难当中凸显出的坚强的民族精神。
主题性创作是很困难的。必须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劳作,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在市场经济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坚持主题创作更显得难能可贵。武海成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审美观和方法论,其作品数十次入选全国、全军美展,看得出他在艺术追求和艺术素养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如表现女红军浴血奋战的国画《铁血祁连》(1996年);表现军民抗洪斗争的版画《堤》(1988年);表现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国画《癸末纪事》(2004年);表现藏族汉子的巨幅版画《山气》110×176cm(2005年)。5·12大地震发生后,他以“多难兴邦”为主题完成了一系列表现军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精神的作品。国画《戊子五月》120×240cm、国画《大爱无疆》240×360cm(三联)、国画《生命礼赞》240×360cm(三联)、国画《大地悲歌》220×510cm、国画《关怀》180×180cm 、国画《红旗飘飘》180×760cm。2009年创作的版画《铁肩担道义》获“纪念5·12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同年创作的版画《生死不离》120×90cm,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这些都是主题性很强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画家澎湃的热血,纯净的心灵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从《铁肩担道义》这幅新作中可以看得出作者通过冷静的思考,集中抗震救灾的精神特质,着力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80”后军人的风采。强调了时代需要敢于担当的英雄这一主题。画面省略了抢险救灾的过程,用一名普通卫生兵在灾区的瞬间定格来诠释当代军人用青春和热血回报祖国和人民的气魄壮举。能使读者联想到十三万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以空前迅捷的方式进入灾区浴血抢险的场面。小战士侧身回望,手中的输液袋,迷彩服衣袖上贴好用于救急卫生胶布条等细节很有生活气息。背景中的直升机与山体,废墟烟尘有机地烘托了此次抗震救灾气氛和特点,突出了勇于担当历史重任这一主题和钢铁长城的英雄本色。
我和武海成相识已有30多年。1975年他是部队一位青年美术工作者,善于学习,努力艺术实践。取得成绩以后,又到军艺去深造。经过30余年的艰苦探索,无论版画、国画、油画,人物、还是动物、山水等领域都有所成就。以版画成就最大,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他“鲁迅版画奖”。1998年他创作的《堤》获“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金奖,并载入20世纪《中国百年版画》史册。我与武海成长期接触中,感到他身上有西北汉子的骆驼精神,不讲报酬,不为名利,埋头苦干,无私奉献。面对“丈二匹”、“丈八匹”乃至15米的大画,他敢于“亮剑”,敢于拼搏,敢于挑战自我,这种性格铸就他追求大美的品格。当然,如果就画论画,他的某些作品尚有不足之处,但是,大方向是对的。人到中年,正是创作的高峰期,潜力无限。在美术界有兴趣画大画,把握重大主题,处理宏大场面。塑造众多人物的画家并不是很多,应珍惜这方面的人才,给他们以鼓励,支持。
祝愿武海成在追求大美的基础上向更加精美的方向发展。为创造中国气派,大国形象的精品力作而努力奋斗。
2009年9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