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花鸟中的意境 意境中的花鸟
花鸟中的意境 意境中的花鸟
作者:    来源:美术报    日期:2009-11-08

李小龙

当今中国画坛,急于求成者多,勤奋用功者少;好高骛远者多,脚踏实地者少;标榜新奇者多,精研古法者少;自封大师者多,不慕虚名者少;在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状态下,许多青年不肯下苦功夫,却梦想一夜成名。而青年画家李小龙则勤奋用功,脚踏实地,精研古法,不慕虚名,他的写意花鸟画已得到不少前辈名家的关注、奖掖和嘉许,也初步显示出未来名家的潜质和实力。

李小龙1973年11月25日生于安徽泾县。泾县位于黄山风景区延脉,古属宣州府,是宣纸的源产地,新安诸家、石涛、黄宾虹都曾在这一带活动,这些书画名家的流风余韵一如明清古建筑遗存至今。虽然李小龙并非出自书画世家,但他天资聪颖,从小喜爱绘画,跟随当地的老师刻苦学画多年,终于在1997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画专业深造。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格外重视传统基本功训练。小龙系统临摹了历代花鸟画名家的杰作,从宋人小品到陈淳、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华喦、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诸家。临摹是中国画入门的必修课程。小龙与众不同之处是他临摹时比一般学生更加刻苦认真,他非常珍惜难得的求学机会,不知多少个夜晚自愿在临摹室里值班,面对大量藏品原作通达宵旦地临摹。中国美术学院的王伯敏、朱颖人、田源先生和浙江的姜宝林先生,都是小龙敬重的老师,他经常向他们请教,获益匪浅。姜宝林先生作为当代写意花卉和山水画家,对他的影响同样深刻。2004年9月小龙又进入杭州师范美术学院中国花鸟画高研班,师从何水法先生,艺事显著提高。小龙学业结束来到文化之都北京发展至今,开始进一步学业上的深研。

艺术创作不仅需要勤奋和技法,更需要灵气和悟性。小龙学画刻苦,悟性极高,他从临摹入手深入领会中国传统写意花鸟画的精髓,即使在临摹宋人小品时他也能敏锐感受到工笔画中的写意性。他一边临摹一边思考,细心揣摩分析历代名家的笔墨技法和艺术风格,诸如陈淳的简率舒爽、徐渭的豪宕恣纵、八大山人的清静冷逸、石涛的浑朴雄肆、华喦的松秀灵动、虚谷的奇峭清丽、赵之谦的稳健厚重、任伯年的活泼淡雅、吴昌硕的篆籀笔意,他都一一谨记,烂熟于心。在历代写意花鸟画名家中,小龙特别推崇徐渭和八大山人,他认为徐渭和八大“一奔放一理性,相同的是作者对客观景物强烈的主观表现”(李小龙自述)。在李小龙自己的写意花鸟画中,明显可以看出他摄取了历代名家的笔法墨韵,特别是吸收了徐渭的豪宕恣纵和八大的清劲冷逸风格,在“奔放”与“理性”之间保持着适度的张力。他追求写意花鸟画“不似之似”的意象化,赋予自然的花鸟形象以人的意态情趣,他笔下的禽雀造型尤其夸张而神气,不流于怪诞。他的构图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剪裁得当,疏密有致,花鸟的呼应配合十分协调。他用笔洒脱有力,往往一笔下去墨线便分轻重虚实,毫无板滞、纤弱的痕迹,正如姜宝林所说:“小龙用笔大胆利落、气局宏大,当下年轻人中少见。”

李小龙作品 《万壑松涛》 180×180cm

他用墨浓淡相宜,浓墨不沉闷,淡墨不轻浮,浓淡氤氲的水墨不仅描绘出花卉、树石翎毛的质感,而且渲染着整个画面的意境。他用色异常谨慎,画面以水墨为主,以淡彩为辅,淡彩与水墨有机融合,烘托出古雅清新的格调。总体看来,小龙运用从传统中出新的笔墨营造的画面意境,既非萧瑟荒寒,亦非浑厚华滋,而是古雅清新,纵逸劲爽,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现代中国写意花鸟画大师潘天寿主张“强其骨”(语出《老子》),不仅是指用笔的雄强的骨力,而且是指做人的刚强的骨气。小龙在老师们的教诲下也不仅注重笔墨的修炼,而且注重人格的涵养。但凡大家佳作,无论意境、用笔、用墨、用色,都沉着稳健,不温不火。现在的年轻画家还没有深入传统、领会传统,就急着跳出来,要形成个人面貌。个人面貌固然重要,但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是急不来的,越急越躁越难以成功。绘画显示的是综合素养,画的是思想,只有保持平和的心态,平日多下功夫、多读书、多思考、多到生活里去观察、去感受,才可能形成个人面貌。画出风格其实并不难,你对传统吃得越透,明白的越早。只要路子正,不怕走不到终点。李小龙这段自述仿佛是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实际上也是画家的自警自励。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画家,对传统、对自己能有如此清醒的认识,恰恰表明了李小龙具备成为不久之后名家的特有素质。

关键字:李小龙,写意,花鸟画,花鸟,国画,作品评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