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作者:    来源:    日期:2009-12-15

我归纳的“新垃圾艺术”与“贫穷艺术”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在于材料的物质属性上,而在于这两种艺术所使用材料的工具属性。“贫穷艺术”所使用的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等等材料可能是全新的,我们看到很多“贫穷艺术”作品正是这样使用的,当然也有的材料是废弃的垃圾,而“新垃圾艺术”顾名思义,其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必然是生产垃圾或者生活垃圾,是已经被使用过的剩余物质。这是两者在材料属性上的不同。“新垃圾艺术”在装置艺术的创作中并不陌生,譬如2001年德国艺术家舒尔特(H. A. Schult )创作的装置作品“垃圾人”就曾在中国的金山岭长城上展出过。而中国女艺术家尹秀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就一直利用垃圾进行创作,那些用过的纺织布料已经成为她的语言符号。但是,早期的这些“垃圾”作品,在制作上由于过份强调观念的表达,其作品的制作相对粗糙。而像高岩松这样的新一代艺术家,他所选择的材料更加的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象征意义,材料本身即透射出我们这个日益工业化、商业化、广告化的社会特征。正像他其中一幅作品《红双喜》商标上的广告词所显示的:新起点、新感觉、新效果。近几年出现的,像高岩松这样利用垃圾创作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的确可以用“新起点、新感觉、新效果”来概括与归纳。对于我提出的这个“新垃圾艺术”现象,我们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观察。但是我相信这将是未来中国装置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潮流与现象。

由于装置艺术观念化的本质特征,我们有必要再阐述一下高岩松作品的象征性意义与价值。高岩松作品在视觉造型上模仿了中国古代庙宇碑林建筑的典型形象,而其材料的现代工业化,商业消费化特征,使得两者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心理反差,这种反差正是中国人从封建体系向现代生活方式过渡的复杂心态的反照。中国不是一个宗教的国家,但是传统的社会在中国人的思想结构、精神结构上仍然塑造了统一的被普遍接受的价值观系统,即以维护皇权统治为目的,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伦理体系(文革的毛时代虽然变化,但是仍然被封建的皇权思想所异化)。而近三十年的变化则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混乱价值或者多元价值社会,按理说这样一个社会是无法维持多久的,但是商业的法则,即利益法则却一直在支撑这个庞大的中国运行,对于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来讲衰退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正是中国政府要强力推动经济上行的原因。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看到高岩松的作品引起了我们对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变迁的深刻思考。今日的中国,正在全面资本主义化的早期阶段,疯狂与野蛮成为它重要的标志,同时,集权的体制使得一切又似乎变得复杂而不可思议。资本主义化的重要特征是封建特征的消失,而封建因素的消除意味着非理性权威的消失,而在中国,非理性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却在加强,因为领导的一句话,整个政策的走向都会发生改变,令人匪夷所思。

高岩松运用包装盒塑造中国传统的庙宇碑林,特别是这次展览的碑林造型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中国人为人树碑与立传具有相同的文化心理,就是企图获得精神的不朽,这种不朽的观念促成了中国五千年传承相继的文明史。所以中国有句谚语:人过留名,燕过留声。而现代工商业的包装则有着截然相反的象征意义。包装材料之所以运用纸本或其他易碎材料除了它的廉价之外,还因为它易朽的功能。现代生活需要的不是经久耐用的东西,而是一次性消费与不可重复性,因为我们需要刺激再消费,以维持经济的循环增长。包装材料上的广告与保质时间也是过期无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观察,高岩松的作品则是通过这样的造型获得了对我们今日现代生活方式与意义的反讽。在消费主义与娱乐至上的资本主义进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正如安迪·沃霍尔说过的: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

另外,高岩松作品中材料、视觉效果、文化拼接的综合构成还涉及到中国社会发展、经济结构变化、环境资源矛盾等等方面。因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人与社会的矛盾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复杂,中国经济社会的畸形发展,中国人口结构的异变,愈来愈紧迫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制约都全盘摆在我们这代人面前。贫富差距、地区差异、民族冲突、价值冲突等等问题导致了中国社会如今复杂的局面,这样一种局面与结构还没有哪位学者能够从本源及整体上阐述清楚。这些深刻棘手的问题,更没有哪一个学者能够开出良方。但是正是由于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和现实状况,中国的艺术家,才有机会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充满激情与智慧地创作了丰富的艺术作品。正如我们在高岩松的装置中所看到的那样,那些精巧的“庙宇碑林”所搭建出来的却是一个内容如此丰富、构成如此荒诞、阅读如此耐人寻味的世界。这样一个“世界”正阐释了中国社会急功近利的发展导致了这样一个异化的国家:如此肮脏,又如此强壮;如此无耻,又如此理直气壮;如此专制,又如此开放;如此充满活力,又如此腐败极端。高岩松运用最日常的材料,举重若轻地构建起一个内涵丰富、反省深刻、阅读荒诞的视觉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存在着我们这个社会政治生活、现实生活、精神生活的多重迷宫。

这是一个没有出口的迷宫,你一旦走进去,就别想出来。因为一座座由垃圾搭建的庙宇碑林,它们貌似威严与壮观,可是却往往禁不住一场不经意的小火灾。

(江铭,本名王宝明,艺术家,独立批评家。出版有《中国后现代艺术》(台湾)、《后波普浪潮——对中国特殊消费主义的现象学研究》(香港)、《黑白立场》(中国大陆)等专著。)

上一页  1 2 
关键字:装置艺术,新垃圾艺术,高岩松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