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敬 松石云泉180×180cm 中国画
解读王永敬的山水画离不开两个关键词:一曰“焦墨”,二曰“黄山”。前者象征着王永敬山水画能指系统的形式手段,后者代表了王永敬山水画所指系统的内容蕴含,二者不离不弃,相互映发,高度概括了王永敬山水画创作的艺术追求、价值取向和美学特征。王永敬将这四个字镌刻为一枚图章,印制在自己的名片上。然而当笔者从画家手中接过这张名片时,却不由产生了一丝惶惑:这不是自讨苦吃么?
笔者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惶惑,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画由于受儒道两家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的甚深影响,信奉“以素为贵”,对作为造型艺术中两大要素之一的色彩(另外一大要素是造型),多采取一种不无排斥的态度。虽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元化取向使然,这种排斥并未走到极端,而是大体上维持着一种既若即若离,又未即未离的微妙状态,但传统中国画中的“色彩”始终未能得到充分发育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对这一缺陷的辩解和补充,是所谓的“墨分五色”之说。“墨分五色”,其功主要在水,即墨的“五色”,主要是靠墨的浓淡干湿、轻重徐疾来体现的。而所谓焦墨,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不加水或者说是只带很少水分的墨汁。用这种“焦墨”作画,墨的层次和变化很难显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墨分五色”的物质基础,使其失却了用武之地,此为其一;其二是美冠天下的黄山,其美主要表现在被称为“四绝”的奇松、怪石、温泉和云海,用“焦墨”来表现前“三绝”,尤其是奇松、怪石,顺理成章,自然无任何不妥。但用“焦墨”来表现云海却不免有些让人心生疑窦,画家显然是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
带着这样“先验”的惶惑和疑窦,我翻开了画家的画册,然而一见之下,我所有的惶惑和疑窦,却在顷刻之间消失了。在一本名为《焦墨黄山》的画册中,王永敬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苍浑生辣、貌丰骨劲、烟云变灭、气象万千的笔墨世界。在这些作品中,王永敬的绘画语言是经过高度纯化的,但所表现出来的意象却极为丰富,不论是层峦叠嶂,千岩万壑;还是徽乡野趣,边角小景,王永敬全都画得大气磅礴,有滋有味。可谓枯淡中见苍茫,苍茫中见丰润,丰润中见骨力,骨力中见精神,与笔者以往所看过的所有以黄山为母题的绘画作品全都不同,给笔者一种从未有过的别样的视觉体验和全新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