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庞茂琨近作的解读
庞茂琨近作的解读
现实与神话——庞茂琨艺术展序言
作者:鲁虹    来源:    日期:2010-08-02

庞茂琨 《绽放之一》 150x150cm 布面油画 2010

提到“神话”二字,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中外古代关于神仙或神化了的英雄故事,但庞茂琨的近作并没有涉及相关内容,用“今日之神话”来命名他的新作展似乎有点牵强。对此,我想解释的是,我所强调的“神话”一词其实与人们既往对“神话”一词的理解并不相同。如果说,后者不仅更多涉及的是历史与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人与事,而且是指中外古人对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的想象性解释与向往;那么,前者则明显将当今生活中已然存在的人与事按特殊的价值观加以扭曲、夸张与颠倒。借用《现代汉语词典》的第二种解释,这类现实的“神话”乃是“荒诞的无稽之谈”。(1)从表面上看,“今日之神话”总是以自然而然的形态出现,但实际却是人为的,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认可和仿效之。不过,我对“神话”一词的如此理解与运用,并不是发明和创造。实是对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相关著作《神话——大众文化诠释》的借用。(2)事实上,在罗兰•巴特那里,“神话”是有待揭露的欺骗。所以,在书中,他十分智慧地对流行于现实中的许多文化现象,如摔跤、旅游、广告、玩具、葡萄酒、牛奶等等进行了“去神化”的解读,让人深受启发。也正是通过一系列文章,人们逐渐了解到:在现实中人们通常认为极为自然而然的事,往往有一些复杂的意义运作方式在底下支撑着,其必然会体现出特殊的意识形态、立场、价值判断与别有用心的含义。倘若只是以简单而平面的眼光去观看,人们就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观或表象。

正是基于以上学术背景,我认为艺术家庞茂琨在近作中采用的创作方法十分接近罗兰•巴特的方法论,这不光使他的艺术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庞茂琨。(3)虽然他的这批新作对形象的塑造仍然是非常写实的,而且,无论是造型、用笔,还是用色都体现出了很高的造诣与技巧,但他的画面组合却是超现实的。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庞茂琨显然受启示于艺术大师达利,但他更强调切入生活的现场。相对来说,在庞茂琨早期绘画的叙事方式中,总会有以“反映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文本支撑着,它们基本是在一个个貌似真实的空间里呈现了一个个貌似真实的故事;而在他新近绘画的叙事方式中,则显然有超现实主义的、结构主义的文本支撑着,这就使他能够对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图像进行重新编码与演绎,并努力解释本质的世界,或者表达出个体对现实世界的真切感受。因此,庞茂琨在近作中表达的其实是他个人对生存体验的理解、想象与升华。选材看似漫不经心,却是他深思熟虑的产物。

在庞茂琨的近作中,经常会出现四个基本的元素,那就是舞台、幕布、动物与人——但有少数作品偶尔会缺少一两个元素。而且,在进行艺术表现时,他常常会把以上四个元素进行随意性、夸张性的组合,这一方面很好地体现出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深刻道理,另一方面也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全新的叙述框架,进而完成了对于日常的颠覆。于是,那些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也随之具有了陌生化的效果,而那些现象中的异化之处或不自然的地方,则会给我们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促使我们去进行反思。

最后,我想指出,庞茂琨出于个人的理解与学术背景,不仅坚守了绘画性的特点,而且努力将观念性和绘画性结合得很好,既发挥了自己的所长,也显示了他作为艺术家的一种历史责任感。而他决不抱残守缺,大胆寻求从以往的创作模式中超脱出来和行为也十分难得。衷心盼望艺术家在今后会向我们展现更新、更好、更多的作品,祝艺术家不断跃上艺术的新台阶。

2010年7月3日于深圳前海

注:
(1)见《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1123页。
(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版。
(3)庞茂琨的新近创作,并不是直接以罗兰•巴特的理论为指导而进行的,或许,他在创作前并没有阅读罗兰•巴特这些相关的文论。我感到,他是从直觉上悟到了生活中的异化现象,于是,转而采用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方法。
(4)见《假象的制造与问题》,吕澎,载《艺术当代》2006年第3期。

关键字:庞茂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