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自己以前的画时,常常有种陌生之感,再也无法回忆起那些画中的每一个细节的由来,它们虚远而神秘,似乎永远被封存在那沉静而自足的空间里,连同那些活力与粗率。
重温过去的东西不免叫人产生由距离带来的珍惜之情,回顾十多年前自己那批以彝女为题材的作品,这种感受特别强烈。尽管这些画在母题上受制于大的背景和潮流,四川画派的伤痕和乡土也深深的影响着我,但仍然可以从中分辨出由秉性散发出的自我,看得出自己更着迷于那些与我们的生命意识密切相关的原初活力,以及一种近乎宗教似的眷恋自然的情怀。我竭力将对美的幻想与体验寄托于其中,由此,彝女的形象恰恰成为了这一时期精神与情感外化的符号,因为这些形象或动态多半出自我的记忆和想象,更趋于一种内心体验,借此来印证某种审美上的理想,而这种理想符号留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其中明显的记录着我的欲念、感伤和神话。
其实,彝女生活情态本身在题材的意义上是普通的,但寻常的生活景象一旦被你所关注,并在画中以一颗仁者之心去培育和激发它时,便会在艺术上产生出一种纯然的精神意味,这意味既包括我们对绘画语言的准确定位与把握,也包括对生命和艺术的本质的理解。在对自然中活泼的生命流行进行记录、整理和幻想时,你的体验便自然融入其中,使形色、笔调、情感相互交融,使松散而琐碎的自然物象变得紧凑而崇高。于此,“彝女”才从生活本身中浮出,步入艺术的神圣之中!
庞茂琨
2004年12月于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