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徐匡版画的独特性、象征性、审美性
徐匡版画的独特性、象征性、审美性
作者:李焕民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1-20

《嘉陵江上》 套色木刻 43×59cm 1961年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10年是徐匡版画创作的高峰期。这期间他曾去欧洲访问,又到日本办展,眼界开阔,创作旺盛,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他尝试各种不同风格的版画样式,有以单线为主的《大渡河畔》,有以套色为主的《大江之源》,有以速写为主的《小尼娜和她的父亲》,有以生活情趣为主的《新衣》等等。影响最大的是巨幅黑白人物版画,如《草地诗篇》、《主人》、《高原的阳光》等。

《草地诗篇》是1米以上的大幅木刻,以写实的手法真实、精致、深入地刻画人物和环境,刀刀到位,一丝不苟,将木刻刻到极致,这种版画风格在中外版画中极为少见。《草地诗篇》的成功还在于它的构思,作者创造了一个动人的细节,即马背写诗。通过这个细节刻画了那一代女青年的风采。画面中漂亮的白马低下头,伏帖地让她在背上写诗。广阔的天空浮动着白云,辽阔的草地百花争艳,昔日红军走过的草地而今已是一派生机盎然,可以说《草地诗篇》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诗。1975年“四人帮”还没倒台,人民处于审美饥渴之中,《草地诗篇》一经展出就引起轰动,长久不衰。30多年过去了,它的生命力犹存,原因是这幅作品能够唤起观众对一个时代的群体记忆,成为时代的象征。

1975年徐匡、阿鸽和另外五位画家一起去西藏深入生活达9个月,走遍了前藏后藏,还到自治区各部门了解情况,对西藏社会有进一步认识。回来以后创作了大量木刻作品,如《纳木湖畔》、《小骑手》、《洁白的哈达》、《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影响最大的是他与阿鸽合作的《主人》,这幅作品草图出来之后在画架上沉淀了两三年,直到1978年才完成。《主人》与《草地诗篇》有很大不同,它没有情节,没有背景,它以极其概括的手法表现西藏人民当家做主的重大主题。手执镐头的藏族男子,铜像般的站在观众面前,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微笑中透着威武和力度。正三角形的构图,黑色大袍占了绝大部分,沿着构图的左侧刻出头、肩,镐把和手,形成环绕,黑白灰分布富有节奏感。刀法十分精彩,头和手用中刀刻成,阴刻、阳刻兼用.刻画出了这一个人的强烈个性,其风采令人过目不忘。头巾、衬衣用大刀刻成,以阳刻为主,痛快淋漓。黑色大袍的刀法则是徐匡自创的“绝活”,他用平刀在梨木板上并排戳出密集的缝隙,印出来以后隐约可见厚重呢料中的衣纹起伏。《主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高度统一,在1979年第五届全国美展中获得一等奖。

《高原的阳光》与《主人》不同,它没有明确的政治主题,塑造了一位自然状态下的西藏中年人,面部有些沧桑,阳光下黑黝黝的肌肤,质感很强,宽大的皮衣概括出人物的正面影像。细腻的刀法构成丰富的色调,流露出一种自然、真实的美,这种美只有在高原上由风雪阳光才能塑造出来。真实可信的画面是个“引子”,它引导读者对高原、高原人、高原生活的自由想象。《高原的阳光》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质奖。

1985年以后,徐匡的兴趣转移到油画方面,直到2004才又操刀刻出版画《奶奶》,这时他已66岁。《奶奶》的小草图是以前的速写,现在翻出来再看,突然感到可以深挖。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背着现代的孙儿向前走,这个画面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徐匡用他那特有的细腻刀法刻出了老人陈旧的藏袍、草帽、紊乱的花鬓,与孙儿的新衣、新帽、稚气的表情形成对比,从平凡事物中看到了人生真谛,令人感动。曾经有一位留学生回国看到此画,止不住热泪盈眶,感到父母为自己付出太多。《奶奶》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获银奖(金奖空缺)。

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赴韩国展出时,韩国为宣传这次美展特意将《奶奶》作成大海报,这说明韩国人也被这幅作品深深打动。

2005年徐匡又刻了《走过草地》,这是一幅描写牧民转移牧场的情景,生活气息很浓,具有原生态的真实美,刻得十分精到,该画在第十七届全国版画展中获金奖。最近在徐匡画室看到几幅他正在制作的大幅版画,惊叹他对版画所投入的巨大精力,也预感到他版画创作的第三个高峰即将到来。

一位杰出的画家,其作品大都具备独特性、象征性、审美性。徐匡的版画作品具备了上述“三性”,他用个性的艺术语言创造了象征不同时期的典型人物和审美追求,使自己的作品在广大人民心中扎下根,在艺术之林确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地位,因此,他的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上一页  1 2 
关键字:徐匡,版画,独特性,象征性,审美性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