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传送带
既然那些绘画已经变成“货真价实”的作品,而不再是瓜园菜地或性情所至的赞美诗,最初的触景生情必定变成一种更加庞杂的集合体。作品尺寸扩大了,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鲜丽蔬菜罗列在长卷上(最长达四米)。留白空间小了,蔬菜们要么整齐地并排而立,要么堆积在一起,它们铺陈在一个二维空间里,毫无进入三维的态势。
一度,李洁可能不是厌倦了蔬菜,就是因为她要装修新的住所,需要买不少螺丝和钉子。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她开始画这些东西。结果却和之前大不相同:蔬菜呈现的是有机形态,每一个都是唯一的,有独特的肌理和浑圆的线条;相反,人造物大多是直线条,它们具有完美的几何形态和整齐划一的外表。我确信,李洁是在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这些根本差别:螺丝、钉子、电线……它们全都挤在一起,不留一丝喘息的空间。这时,人们无法联想到画家面对五颜六色的豆角和薯类时的那种愉悦;反而更容易将这种作画过程联系到机械动作,这种区别,近似于农民和工人的不同,农民每天换着干好几种活儿,而工人则在流水线上无止境地重复同一个动作。这一大堆螺丝、钉子、自行车链,让人想起——觉得——感受到工厂里那种强迫性的工作节奏,如不是在洛阳的“第一拖拉机厂”(李洁曾在那儿工作)就是在其他工厂。
观者被囚禁在这堆令人窒息的东西里,直到最后感到自己被它们吞噬。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绘画,观者释放想象,身临其境,见仁见智,填补空白;这里,我们却如临深渊,处于锁闭的空间无法呼吸和思考。蔬菜和那些钉子——纽扣——螺丝——电线确实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它们却暗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个人的口味——既不当代也不潮流——是趋向“有机”世界的。其中的原因,不仅是道德层面的,也是绘画层面的:我觉得,中国的笔墨在勾勒各种粗细线条的时候,在发挥它们最大可能性的时候,即描绘 “生活”的时候,表现得最完美。
长卷(这种长方形近来成为艺术家的最爱)囊括了充斥人们房间的各种必需或多余的零碎,尽管它们有着规规矩矩的美丽、优雅和品质。看着这些瓶子、拖鞋、便条纸、刷子、回形针…总觉得要一头载入垃圾场中,突然面对无数肮脏凌乱的物体,它们充斥我们的房间,充塞我们的眼球。
另外一些画的主题来自更加具体的物体,比如电子类的手机、计算器、电脑元件。它们让我想起几年前一些中国艺术家拍的照片,尽管这些作品显然经历了一个极为不同的、更为主观的过程,将大片的坚固实在物体演绎成细腻的灰色线条。
线的世界
我已经收到她最近的作品,不久之后它们将于上海展出。不幸的是,在评述它们之前,我还无法看到原作,只能擦亮双眼,抻着脖子,在电脑屏幕上仔细打量。有一张名为“线”的作品,规格特别,80cmX350cm。
这里,我感觉李洁重新恢复了那种更自然、舒心的绘画乐趣,她在集市里搜寻各种线,并且享受用画笔勾勒各种不同纹理的过程。此外,每一根线的弧度都充分展示了其运笔技巧,以及画笔的丰富表现性。多亏了这副手腕的灵巧,使得像线一样无机的死物,看上去与其说像个垃圾筒,不如说像是一片勃勃生机的雨林。相较于那些重复而呆板的物件塞满每个角落的作品,我更喜欢这些能够充分显示绘画技巧的作品。
最近李洁又创造了一些新的视觉形式,比如在一张60cmx130cm的画里,她将纽扣串在一条形状不规则的线上,周围留有大片空白。这是一种将想象力与偶发性相结合的好办法。
“沙发”和“被子”的作品,就电子版来看,并没有充分沿用中国传统技巧的优势,用简单而有力的笔触去渲染布或材料。被子起伏的表面如同连绵群山,由无数细线支撑起来;画面越复杂,视觉效果越显著。
我有一条建议,愿她仅在真正身心愉悦之时拿起画笔,全神贯注地去捕捉、记录那飘忽不定又娓娓道来的线条和轮廓,那种活生生的感觉将会通过她的作品传递到观者的眼里、心里。这种愉悦不需要人为的、观念的价值判断。
莫妮卡·德玛黛
2011年2月12日 于意大利Vigolo Vatta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