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从编辑陈刚毅的《上海变奏》说起
从编辑陈刚毅的《上海变奏》说起
作者:林路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4-19

记得还是在好多年前,我为陈刚毅的摄影画册《走进新天地》写过一篇书评,为他独到的思想方式和勤奋的拍摄过程感到折服。我在书评中曾说:“陈刚毅对‘新天地’当时所在的旧城区的关注是从1998年年底开始的,他从全景俯瞰太平桥的角度开始,一步步深入到了石库门中每一把旧红木椅,每一只旧马桶,完整记录了旧城区在改造之前的历史痕迹。那些风中低语的西洋风格的牌楼,那些夕阳映照的拱形砖雕门楼,以及每天黎明或傍晚在弄堂中袅袅升起的炊烟,构成了陈刚毅对石库门建筑以及建筑背后的人文价值的一片痴情。随着旧城改造为‘新天地’工程的进展,陈刚毅的目光又紧紧追随着施工的过程,将改造理念‘昨天、明天相会在今天’转换成原汁原味的视觉空间。比如把有着石库门特征的整堵墙面保存下来的整个过程,以及修复每一个门洞、每一座木楼梯的细节,都通过精雕细作的镜头语言,记录在彩色斑斓的底片上。阅读这本画册,我们不仅看到了石库门的过去和今天,更看到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样式之所以得到保存并受到人们欢迎的真正价值所在。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陈刚毅投入了多少忘我工作的经历,耗费了多少胶卷和相纸,恐怕已经无法计算。但是在这本由数百幅照片串起的华丽乐章中,我们完全有理由为他的辛勤努力而喝彩。”

然而这一次,陈刚毅将他扫描了数月之久、并且从近千幅画面中精心挑选出的300多幅画面再一次放在我的面前时,又一次让我感到了新的震撼。原来他的视野和执著的追求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尤其是他在非常繁忙的工作之余硬是挤出了大量的时间,“游走”于他所熟悉的大街小巷,一直用他不断发现的目光,为上海的过去和未来送旧迎新,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档案。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卢湾区和南市区所有改造中的旧城区,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其实都市摄影的本质在于:捕捉都市的灵魂,伴随深思熟虑,留下一些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影像,并且通过各种崇高的、庄严的写实风格或者近乎荒诞和琐碎的空间细节讲述令人惊讶的都市人生故事。这些“崇高”、“庄严”连同“荒诞”和“琐碎”都曾经被摄影家炼金术般的目光融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都市人生的隐秘结构。比如摄影史上就曾经留下过一些经典的案例:贝伦妮丝·阿博特、一位天才的女摄影家在她的老师、法国摄影家尤金·阿杰摄影作品的感染下,从1929年回到纽约后,看到城市在迅速变化,新的建筑不断替代旧的房屋,决定通过精确的细节描绘,完成了一个称之为《改变中的纽约》的拍摄主题。回到纽约的阿博特从正在蓬勃发展的纽约感到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召唤,并且要用影像来回应这千载难逢的召唤。她当时曾说:“在一个城市完全改变之前,在古建筑与历史遗迹没给完全破坏之前,要先拍摄照片加以记录。”她克服了资金不足等重重困难,坚持每周至少有一天时间拍摄纽约,直到她的摄影计划申请到联邦艺术计划的资助,最终从1935年到1938年,她用8×10的相机拍摄了三百多张照片,于1939年出版摄影集《变化中的纽约》,历十年之久的纽约拍摄才告一段落。

如果我们对阿杰与阿博特的都市影像稍加比较,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它们在本质上的不同,也可以发现他们照片中的时间样态的本质差异。如果说阿杰企图用镜头挽留消逝的旧都市的话,阿博特则是以摄影为纽约送旧迎新。阿杰的照片是过去时态,带着无限的留恋,而与都市发展同步的阿博特的照片呈现现在进行时态,充满了亢奋的激情。在阿杰的镜头中只有过去才有意义,时间是单向度地流向过去,而阿博特则置身于时间之中,并且将目光顽强地指向未来。然而历史同样承认了他们的功绩——不管是面对过去还是展望将来,他们的镜头都留住了都市发展的无穷魅力……

回观陈刚毅的老城区画面,相同的感慨油然而生。正如陈刚毅自己所说:“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掀起了大拆大建的高潮,大批孕育出海派文化的石库门建筑被成批推倒,一条条弄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面目相似的钢筋水泥大楼。看着非常熟悉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渐渐变成一堆堆的破砖瓦砾,我在思索,随着作为海派文化载体的石库门建筑不断的消失,那些有着标志性的地域风情也必然会随之而慢慢消亡。作家、文学爱好者可以通过文字将以往生活场景描绘出来,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是否也应该具有这样的责任拿起手中的相机,去记录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生活过的方式,去记录在史无前例的变革中人们面对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的种种反映,留住这座城市的记忆。”思想的可贵正在于此——一种无形中的驱动力,让陈刚毅义无反顾地深入其中,利用工作中对这一地区熟悉和信息灵通的便利,走在了许专业摄影师的前面。

也正如他所说:“鉴于这样的想法,我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开始对老城厢进行了拍摄。这批照片基本从上世纪80年代未到本世纪初的时间段里拍的。拍摄的方位主要围绕着过去的南市区和卢湾区的南部和淮海街道,这些地区都是石库门弄堂建筑和危棚简屋较为集中的区域,而且我也比较熟悉。拍摄的方法采取提前介入,比如了解到这些地区某些地块要拆迁了,事先就开始拍摄,休息日一条条马路一条条弄堂的扫过去,时间长了就积累了不少照片。”

十多年的时间了,从胶片的拍摄到数码影像的积累,当摄影的技术经历了一个重大时代变革的过程中,陈刚毅也以看似简单的“扫过去”的方式,扫出了一片“新天地”。是的,阅读他的作品和编辑他的作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那些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故事,是再优秀的作家也难以凭借想象模拟的。尤其是那些发生在石库门和老城厢中的瞬间细节,包括让煤球炉燃起那一缕炊烟的背影、拎着马桶悄然过街的那一份悠闲,以及喧闹着左邻右舍欢声笑语或迷惘失落的叙事背景,都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了。只留下陈刚毅镜头中的故事,成为一个时代、一个地域永恒的怀念——这就是照片的价值所在,也是编辑这本画册的快乐所在。

在上次的书评中,我最后写到:“石库门的故事还在延续,老城区的保护和发展还将有更多动人的故事,作为活跃在上海建筑行业的摄影师陈刚毅,又已经将镜头对准了新的天地,也许用不了多久,他又会给喜欢上海的人们带来一份新的惊喜。”我的话也许只说对了一半——因为陈刚毅的镜头从一开始就执着地对准了他心中的那一片天地,十多年来锲而不舍,绝非是偶然的、一时的心血来潮。当然,他这次的确又给上海带来了一份新的惊喜。至于那些精彩的画面元素,如何成就变幻莫测的上海变奏,就留给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吧!

林路 2009年9月于上海天平楼

关键字:陈刚毅,上海变奏,摄影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