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末端 与《富春山居图》同时遭受火殉的明代唐寅《高士图》
从“高士图”三字及其旁题字已不全可知曾遭火殉。
名画闹双胞,是常有的事,再加一段凄惨的火烧故事,将画一分为二,又有真真假假的争辩,这么富有传奇性,最有名的就是台北故宫两卷黄公望(1269-1354)的《富春山居图》。
《江南通志》载:“元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本常熟陆氏,少丧父,母依永嘉黄氏,遂因其姓。”成书于黄公望生前的钟嗣成《录鬼簿》(上、下二卷,大约成书于元至顺元年,约公元1330年)又记:“其父年九旬方立嗣,见子久乃云,‘黄公望子久矣!’”随着母亲改嫁,连姓氏名号的来路,典出有故都这么有趣。
真假两件,真者一卷题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通称“无用师卷”。另一卷被认为是仿本的题款:“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图此为别,大痴道人公望,至元戊寅秋。”通称“子明卷”。两卷为了区分就用受赠人来命题。
闹双胞,从乾隆十年(1745)冬天起,臣工进呈黄子久《山居图》(子明卷)时,乾隆已经读过沈德潜呈给他的诗集中,关于《山居图》的题记诗文,认为这(子明卷)是黄公望的真迹。于是常相随左右,随时题跋,一题再题,一共五十五则,最后在画最前隔水上,以宣誓的口吻写道:“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乾隆帝书画收藏,论千计万,同样的誓言,只有在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上,同样的大作文章,也是题到不能再题,也是“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难怪乾隆皇帝封此卷为“画中兰亭”。翌年丙寅(1746)冬天,又得到“无用师”卷。虽然,乾隆皇帝不肯认错,但是,他觉得是张好的“赝”作,也就一并和“子明卷”,藏在紫禁城里的“画禅室”了。
乾隆皇帝金口圣言,收藏在宫中,也无人敢闻问争辩,就这样相安无事保藏在宫中。现在,也有人深庆乾隆皇帝看走了眼,只命令他的文学侍从梁师正在“无用师”卷上写了一段文字,让“无用师卷”保持了原来的清净面目,不像其他的书画,总有乾隆的御题。
故宫开放以后,1935年,“子明卷”被选送到英国伦敦的“中国国际艺术展览会”,这又代表了当时故宫执事同人的意见。1936年吴昌硕为金城临摹的“无用师”卷题引首。金城临本连题跋也照录。他虽未言及真假,却在画上盖了一方印,文为:“模范”,用这两字来说明他的看法。黄宾虹参与故宫点验工作,个人的笔记即以“无用师卷”为真。此外,郑秉珊、吴湖帆及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均认定“无用师卷”为真。1938年,吴湖帆得到《剩山图》,重新装裱成卷,其中的自跋文,已辨明“子明卷”为伪。其后如徐邦达(1911.7-)均持“无用师”为真。上世纪七十年代,1974年8月,知名的文史学者徐复观(1904-1982),独持“子明卷”为真,为之翻案辩证,在当时的香港《明报》写了文章,认为“子明卷”才是真迹,引起讨论,后来他又于1977年结集成书。对这个问题用“由疑案到定案”;被研究者质疑后,又用“定案还是定案”来坚持他的观点。徐复观主要的观点是,认为“无用师卷”纸质很新,不似元代古本,相对“子明卷”倒是纸质老黄的旧本;火烧的故事则是古董商编出来的骗人伎俩。“无用师卷”上黄公望题“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徐复观认为黄公望不曾居于此,而应是桐卢县的富春山。徐复观引清朝吴升《大观录》,记沉周临本跋语是:“因诗题于上”,认为“无用师卷”上的沈周题跋既不是诗,也是伪品的证据之一,然而,沈周临本跋语的原件,今藏北京故宫,所记是“请题于人”,与下一句“遂为其子乾没”,才能读得通。总之,徐复观的论点,众说并不同意,还是以“无用师卷”为真成定案。
“无用师卷”《富春山居图》已是一件举世闻名的国宝,各方面讨论的文章已经巨细无靡,此画孰真孰伪,大致都有客观的论定,不用费词多做狗尾续貂了。
先读《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上的黄公望长题: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过虑。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公元1350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说明了题这一款时,画尚未完成。先题款,明示画是“无用师”所有,要拿这卷画的人,且先看看这段题款,就无庸再议。说来在画尚未完成,题上所有人,古画也仅见这一例。也说明这卷图画了三四年,还没有完成,之所以如此,这应该跟江南水乡生活有关。题中说:“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著笔。”江南行多水程,与行李相随,船行平稳,“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遂旋填劄,阅三四载。”可看出画常是先把大轮廓底定,再“遂旋填劄”。因此,从卷最末可看出远山一列,勾线涂抹,起伏的山形重叠在一起。
在“庚寅歜节”(端午节)后画完成,当然是归受赠者“无用师”。黄公望写这一段款时,人在夏氏云间“知止堂”。主人为谁?也是黄公望的朋友杨维桢,文集里写有《知止堂记》,主人是云间老人夏谦齐氏,取《老子》之经有警人者,曰“知止不殆”的典故,堂有匾是赵孟頫所书。其四叶孙颐贞,在兵火之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