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蔡广斌—都市水墨中的手工影像
蔡广斌—都市水墨中的手工影像
作者:李旭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6-12

自摄影术在19世纪30年代末被法国艺术家、物理学家达盖尔发明以来,绘画的命运就遭受着空前挑战,“为记录而写实”的目的已经变得越来越虚妄,甚至有人当即作出了“绘画即将死亡”的预言。如今,当年的预言家早已作古,当我们看到绘画市场如火如荼的拍卖行情,未免会发出今昔何昔的感叹。但可以肯定的事实是——如果没有摄影的出现,记录性质的绘画将一直在出版社、博物馆和美术馆里占据重要地位,现代绘画史乃至文化史也将被彻底改写。

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摄影非但没有变成绘画的敌人,反而成了画家们可资利用的图像辅助工具和进行再创作的基本视觉资源。在当代艺术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颇具代表性的现象:一方面,大量原本从事绘画的艺术家们开始投身于以摄影和录像为表达方式的创作之中,另一方面,许多绘画,尤其是观念性的绘画作品普遍呈现出与摄影相类似的视觉表达倾向。

蔡广斌1963年出生于黑龙江,1988年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回到哈尔滨执教,2001年开始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他南来北往的人生之路,折射着不寻常的心灵体验,而他那充满智慧的水墨作品,也反映出这种丰富的体验所带来的思索。多年来,蔡广斌的水墨绘画实验一直在视觉上与传统中国画的语言保持着适当距离,在保持绘画身份独立性的同时,他在色调、光影和构图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另类探索,从总体视觉倾向上来看,某种来自影像形态(摄影、电影和电视等)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强烈,这样的风格,明确地标示出其作品的都市特征。

2001年到上海生活之后,在林立楼群中的生活经验令蔡广斌印象深刻,他开始创作延续至今的《窗》系列,这个全新的作品系列,以一个个隔离开的方块单元展开阵列式的组合,每个单元里都有一张张含混不清却又极其类似的面孔,整个系列都弥漫着个性缺失的危机感,也充斥着当代都市人机械、刻板、压抑和疏离的典型心理特征。以《窗》系列为开端,蔡广斌着手于黑白色调“手工影像”的专题实验,开始了从实验水墨到观念绘画的探索,尽管他并没有把影像作为客观上的主题来源,但都市人每天耳濡目染的影像经验无疑对他的潜意识发生了显著作用。当今都市人的视觉经验已经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依赖媒体了,我们几乎每天看到的都是二手影像——那显然是通过镜头和屏幕所看到的世界,蔡广斌抓住了这个要点,以水墨的手法呈现出这个异样的现实。

“手工影像”是笔者杜撰的词汇,用于形容那些与各种技术影像类似的绘画作品,在蔡广斌的观念性水墨图像中,我们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他沉稳而冷静的创作心态,以及精致而微妙的制作技巧。他把传统水墨中的笔墨因素降至最低极限,用类似黑白摄影的色调铺陈渲染着虚幻迷离的叙事空间,传统的绘画材料宣纸被裱贴在画布之上,纸与布、虚与实、手工与技术相映成趣。相纸般的黑白效果在强化观看者对技术因素联想的同时,绘画性极强的笔触却又漂浮于影调之上,在绘画观念方面营造出令人困惑的心理张力。蔡广斌运用东方式的智慧化解了古典与现代的学理对峙,拆除了水墨媒材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藩篱。

也许,所有的手工都会被技术吞噬?也许,所有的技术都将被手工同化?在蔡广斌的“手工影像”之中,这样的思考已变得苍白,这样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李旭
2007年8月6日写于上海

关键字:蔡广斌,水墨,手工影像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