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当“尘埃落定”
当“尘埃落定”
作者:冯博一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7-12

我最早看到艺术家“玩”尘土装置的是德国的沃尔夫•卡伦。1996年秋季他在紫竹院万寿寺的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个展中,有一组装置作品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拟仿美术博物馆陈列古典绘画的方式,却不是展示大师的经典作品,而是将长久悬挂这些艺术作品的镜框摘下后,在白色墙面上留下的尘土的痕迹给予呈现出来。其实,“现成品”的尘土和他幽默而智慧的方式是在质疑和挑战所谓艺术的永恒性,强调艺术的转瞬即逝。这是我在看到年轻艺术家计洲新近创作的一组被灰尘覆盖图像作品时,由第一视觉感觉所引出的记忆。计洲也是利用“尘土”作为媒介,或者说他是通过“尘土”的材料,并结合摄影的方式重构于置换了他眼中与内心的一种现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中的“土”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之一,而灰尘则是“土”的微观表征,无时无刻地弥漫在我们的生存空间;作为东方哲学的范畴,它也是看待物质概念中的一种符号象征。因此,计洲将尘埃作为物质的一种属性纳入到的艺术创作中,这是他对媒介的敏感。但使我比较感兴趣的在于,他并没有线性或简单化地利用灰尘作为作品的“现成品”,而是有意识将灰尘覆盖在他以往惯常的摄影方式与作品里,从而使我们目光所及的丰富自然与日常生活景象,弱化为简洁的、统一的“灰”调之中,并使作品凭添了“灰尘的质感和丰富的层次”(计洲语)。在我看来,这种重构的转化方式,既超越了纪实摄影作品“一对一”视角的泛滥,也超越了灰尘作为物质的单一功能和性质,成为记录时间、历史和生活本身的痕迹标示,甚至直接对应和测度着现实的沧桑变化。或许这就是计洲将“灰尘”作为媒材,而构成他完整作品在视觉上的朴素、纯粹和遮蔽的内在力量。有形的事物在计洲这些作品中,被无形的东西渐变为虚拟的场景,恰恰是我们在现实生存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的隐喻与象征,也显示出计洲的这种不露声色“尘迹”的沉寂、洞察与表现的力度。换句话说,他没有把对时间、空间的表达限制在记录的层面上,他也不满足于把媒介转换为一种视觉语言,而是他把这种虚拟景观沉淀为“尘迹”的底色,把现实着眼点对准了最为自然最为日常的景与物之上,并透过时光的浮尘去发现、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处境。这应该是艺术地表现历史、重构记忆、置换现实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我一直以为,在当代艺术的创作领域,对当代文化的敏感将导致旧有观念的改变;而对材料与媒介的敏感将导致作品语言方式的变异。但这种选择不是要把价值、意义强加在人物和事物上,而要体现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体现在具体的现实生活情境里。意义或价值就是从这种最混沌、最模糊、最不起眼、最中性的日常性中产生。这就给当下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我们以往太注重艺术的文化针对性、强调作品的现实性,好像准确的现实批判和揭露才是艺术家、作品与观众进行交流的单一基础和前提。事实上,正是由于宏大的历史叙事常常陷入一种空洞的尴尬,才赋予艺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以必要性和价值。而在计洲的创作里,更多的却是中间状态,摸棱两可,似是而非,更多地表现为多义和歧义。或者说,他是以低物质角度,通过灰尘来直面并呈现日常“物质”的状态,探寻“物质”本身的魅力。但其实质则折射了获得宽泛概念的“物质”满足与快乐之后,恰恰是丧失了栖居的安全感,以及焦虑、挫折、纠结等虚空的感觉。因此,尽管他不是简单直接地表现现实的复杂,但不过这也许反而成就了他的创作。因为远离喧嚣使他的艺术保留了寓情的细末微节,凸现了他作品语言的底蕴与神秘,我们在观看他的作品时常常会遭遇到这样的细末微节。他是从现实的个人经验中剪裁物质的尘埃去排遣、释怀他对物质世界的立场与态度。从这一点来说,他又是非常真实地表现虚拟状态下的内心世界,可谓是一种在内心折射的抽象现实。

我以为这是一种处理现实的新方法。因为,一方面具有艺术与现实复杂想象关系的重构;另一方面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具体性,致使一种日常生活的特色开始呈现出来。在中国经济崛起的时代,强调日常生活的意义才成为可能。所以,他表现的不仅是一种“物化”的感情,而且具有了某种具体的可量度的空间。当然,这也和新的资本逻辑从实物经济具体的“物化”转向了虚拟经济的所谓“新经济”的抽象“物化”的时代有关。从某种程度上也动摇了有关艺术创作的许多宏伟想象。中国当代社会的特征已变为文化审美与物质享受的悖反与分裂,对艺术创作也因之在更纯粹的意义上成为文人精神上的自我写照。当然,这是我对计洲创作中对日常性与低物质概念的一种理解与现实逻辑关系的阐释,抑或也是一种将低物质平庸化的提升与反诘?记得去年虎年,我在看到一位艺术家利用香灰作为主要材料所创作的一批“老虎下山”的作品时,尽管巨帙尺幅,我却产生了一个疑虑:倘若抽离了香灰,也就抽离了所具有的文化涵义。那么,他所利用的具有国画、年画、油画、版画等传统样式的图式,还有图像或视觉文化的价值吗?无非香灰、无非尘迹,不仅有历史的存在,亦有当时的理解,还有现在的记忆与诠释。也许这可以使之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创作现象与问题。

2011年7月于北京

关键字:计洲,摄影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