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惚兮恍兮的意境——刘国夫画面里的光
惚兮恍兮的意境——刘国夫画面里的光
作者:高岭    来源:品博艺术网    日期:2011-08-24

刘国夫 《独白之七》 180×150cm 2010年 布面油彩

刘国夫的绘画确确实实是非常个人化的作品,从画面本身和这个画册都可以看出。从画册里我们看到刘国夫工作室窗外荒芜的野草,还有他收藏的一些明清木雕,这些东西他格外的重视。可以说这个里面传递出来一种感觉,把自己的宝物、平常的喜好用在这个画册上,应该说能够体现出在江苏南京的生活环境,表达出他对生活环境的截取,他是怎么来看这个环境,以及对生活的历史片断的截取。

南京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都是血泪史。所以他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对文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充满了一种忧郁和悲情的成分。

前一阵我在《画刊》杂志上看到管策写的一篇文章,谈他自己对南京这个城市的一些感觉,写得精彩之极。可以想象,像南京的这个文化氛围、这个历史氛围,造就很多个人化和忧伤的艺术家。

就刘国夫作品本身来说,从早期的,十几年前、二十年前的作品延续到现在,其中有突破。早期的宗教题材在那个时代具有普遍性,很多艺术家都对这个题材感兴趣,但是刘国夫的画面流露出对光的兴趣。古代有词称“惚兮恍兮”,他的画面中正是将光作为一种介质进行表达,画面在蒙眬的光线氤氲成特殊的氛围。

而且,在十几年的绘画作品里,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光的应用,但需要指出的是他画面中的光不是西方的光,西方的绘画是有光影、光源的,在刘国夫绘画他早期的形而上时期是强调光源的。到这几年的绘画中,他把光和空间意识通过景物,通过残叶、败荷这些景物,和这个景物融在一起,形成了物、投影、光和影交叠的意象。

所以说,像刘国夫这些艺术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这些人都是画油画的,都是在改革开放中受的西化教育。但是这些人还是对自己的文化有很深的感情,并且将其用特有的艺术语言进行表达。

这种表达凝结着个人化的体验,以及心理性的东西,而不是简单明了的社会性的、符号性的、平涂化的那种绘画,也没有落入图式化的拘囿。

如何既能充分实现个人表达并树立自身风格?这种悖论需要艺术家认真对待,刘国夫画的题材是树木风华,相比较其他艺术家似乎更难。以人物肖像为题材如何多苓和毛焰,人物再简约,艺术家还可以在性别,眼神表现这些细节的描绘上留下个人的印记。而刘国夫的作品里面景物都已经很难去区分了,怎么留下个人的风格印记呢?这是对一个画家、对艺术作品的挑战和考验,要求也就更高。

关键字:刘国夫,绘画,意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用户名
验 证
· 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言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提醒:不要进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