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明 《水乡.记忆》180×200cm 2011
两年前我曾撰小文指出:“马志明选择了一条借助于再现大自然风化的痕迹来反思物质化文明之限制性的道路。”在当时的画作中,西北窑洞的形象依稀可见,它们被摹仿黄土高原沙漠化和风化效果的油画颜料和塑形膏反复涂抹,原本具像的窑洞变得模糊和抽象起来,而色彩和笔触还有肌理越来越成为独立的视觉语言元素。时隔两年,马志明又有了新的一批作品,他起名为《往事遗韵》,整体面貌与以前相比有了不小的变化,其中透露出的意趣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差异。
首先,原先含有塑形膏的综合材料层层涂抹制作,为的是摹仿和再现特殊风化的地理环境中景物的逼真心理效果,而现在艺术家对厚重肌理效果的追求,已经不再拘泥于服务特定的地域和景物。新作中的形象,很难再匹配出具体的地理环境,与其说现在这位艺术家是要寻找一种表达特定区域景观的技法,毋宁说是要抒发自己胸中对更加高远和更加广阔的自然和家园的心理感受。
其次,新作中这些被反反复复覆盖、涂抹和描绘的山石、树木和民宅,无论在轮廓上还是细节上都被大量地归类、取舍和简化,略显清晰的物象和极度模糊的块面相互交织和重叠,连画面整体形象的阴阳向背这样的效果,都是通过纤细入微又收放如麻的反复描画得到的。如此,加大了观众想象的空间,更传递着艺术家对自然和家园丝丝入扣、难舍难分的情愫。
再次,将风化的视觉效果当成表达艺术家内心对精神家园想象的一种重要手段,还得到了新作画面上色彩运用的证明。天空被艺术家大胆地描画成朱红色或者玄黑色,而山峦土岗和民居的残像被赋予了金黄色。这种强烈的反差之后,却使人感受到楚汉雄风般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不仅是艺术家将胸中的景象与历史的对话,更是艺术家在内心深处对自然和现实的一种历史与文化层面的解读。
最后,如果说,艺术家两三年前对西北窑洞风化形象的描绘,与自己曾经的生活经验有关,与自己面对工业文明和物质主义的高度发达对人性的负面影响有关,那么,现在,当面对马志明的新作时,作为画作精神底色的历史和文化感让我们相信,他并不是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转而遁入厚古薄今的象牙之塔。事实上,他在建立属于自己的视觉家园,后者肇始于具体的自然,渊源于传统历史与文化,但终究呈现于当今时代。
马志明在几年中使用了“故园”、“记忆”、“影像”和“往事”等等词汇来命名他的创作,似有躲避现实、慕想古人的感慨,而我倒更愿意把他的创作看成是知识性的艺术家面对高度发展的当下困境所采取的一种自醒和质疑,其结果是画面形象方面上述这些新的变化。一句话,马志明的新作让模拟风化的语言成为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法,开始建构属于自己内心的视觉精神家园。
高岭
2011年10月30-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