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力游 《寒冷十月》 布面油画 130×194cm 2010-2011年
要了解龙力游的艺术创作,必须先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油画大致的发展状况;了解他曾长期学习和工作的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艺术传统与气氛。其实,不仅对龙力游是如此,对与他年龄相仿、同样在油画领域坚持古典写实风格的杨飞云、王沂东、朝戈等也是如此。他们之所以执着地坚守写实风格,用这种语言表达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与对艺术本质的思考,不仅是因为由他们个人的素质、修养所决定了的,还有中国当代文化历史与现实多方面的原因。自19世纪末油画艺术以其古典写实的形态传入中国,就受到中国知识界和大众的赞赏,虽然就西方艺术潮流来说,它是与正在崛起的摩登潮流-前卫艺术是背道而驰的。当时在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受到写实油画的冲击和刺激,其所产生的影响与后果至今学者们的意见不一,暂且不去议论。单说这写实油画,虽有负笈留洋学子们的顽强学习、钻硏,做出了不少成绩,但终因延续数十年的战争、动乱与政治斗争,物质条件匮乏,缺少应有的创造氛围,使他们不能专心致志地从事创作与教学,也未能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智慧。中国画家古典油画的写实追求与潜力一直被压抑而得不到释放与张扬。中华民族乐于将自己的优秀文化成果授予他人,也勇于吸收他民族文化的营养。中国人不排斥西方现代主义的创造性探索,同时也充分肯定西方古典传统油画的审美价值,认为写实油画在现在和未来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中国油画界的同仁们经过反复讨论与实践后的共识。
中央美术学院一直是国内坚守写实油画的重镇,因为从第一任院长徐悲鸿起,就一直提倡现实主义传统,吴作人、王式廓、董希文、罗工柳等老一辈油画家的创作虽然各有鲜明的个性面貌,但均在写实风格的范畴之内。西欧写实传统与俄罗斯、苏联油画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培养了50年代中期涌现于画坛的詹建俊、靳尚谊、林岗、朱乃正、赵友萍等第三代写实油画家。正是他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央美院成为教坛的主将,担负传授古典写实油画的重任。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央美院招收了一批又一批潜心于古典写实油画艺术的学子,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他们当中一些人终于成为当代油画界写实风格的骨干人物,龙力游是其中的一位。
龙力游出生在湖南湘潭,自幼爱好绘画,经过美术老师的一些指点和自己的努力,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后,又通过考试成为硏究生继续深造,1987年获硕士学位。之后任教于中央美院附中近二十年。现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属中国油画院。在中央美术学院七年的学习期间,他经过艰苦的学习,获得了坚实的油画造型的基础功力,他不仅十分重视掌握素描、速写与写生的基本功,而且钻硏运用色彩、色调的技巧,重视培养自己的艺术构思和落实在画面上的构图能力。他还从前辈艺术家的创作中领会到体验生活的重要性。他崇拜欧洲那些写实的艺术大师,不仅赞赏他们的高超的写实技巧,而且更关注他们在技巧中传达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他越来越认识到,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既要在手艺上有过硬的功夫,更要有全面的修养。油画是外来的艺术,中国油画家当然要懂得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但如果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自己所画的对象,是很难画出为有点民族特色、为中国观众欣赏的油画作品来的。龙力游边勤奋作画,边认真学习。他读《论语》、《道德经》、《史记》、《资治通鉴》、《中国历代文选》等,细心体会中国文化精神,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我觉得,他从欧洲古典油画和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获得最深的体会,是宁静、和谐地对待客观现实,宁静、和谐地对待自己,宁静、和谐地对待艺术创作。他之所以体会到宁静、和谐对艺术创作的重要,一方面是因为他认识到太繁华、喧闹的当代生活,太浮躁的人们心情,很难使艺术创作深入;另一方面他体会到,宁静、和谐是艺术创作最基本的要素。中国古人说“宁静致远”就是说宁静下来才能思考得深,瞻望得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宁静、和谐是古典写实油画的灵魂。
大概我们可以从“宁静、和谐”这一角度进入龙力游的油画创作天地。如果仅仅看龙力游的油画作品,人们会以为他是一位蒙族画家,或者是长期生活在蒙古草原的人。为什么这位出生在湖南,生活在北京的画家却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在蒙古草原牧民生活的表现上?草原宁静、和谐的大自然与牧民生活吸引了他,让他动心、动情,使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把自己的感受诉诸于画面。龙力游从学生时代起,就曾到过内蒙牧区体验生活,后来当了老师之后,也常自己独自或带学生多次去那里写生。他说,他去过不少地方,“见过不少名山大川,然而最让我钟情的地方还是呼伦贝尔草原。草原生活就像绵绵细语,源源不竭的涌泉一样给我的艺术作品以生机、活力,我越画越爱,越爱还就越画,这一画就是二十多年了。”“我喜欢空阔高远的环境,每当自己置身在空旷的草原上,我就仿佛成了百禽的知音,心理溢满了亲近大自然的快感。”(见《我的草原情结》一文,载《画界》,2008年3月,总第16期)他迷恋于草原的一切: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生动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色彩关系……
外地画家取材内蒙牧区题材,很容易从猎奇的角度描写草原的表面现象,龙力游对此有所警惕。他的创作努力避免这一可能出现的缺失,是因为他认识到,写实绘画的现实品格来源于生活体验。他关注草原牧民的风俗人情,但他的作品不是一般的牧区的风俗人情画。他要努力画出牧民平凡生活中包含的文化意味来。为此,他必须着力于对牧民生活和他们所处自然环境的深切体验。他说:“我觉得我之所以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有直抒胸臆的快感,这不仅来源于艺术语言的痛快淋漓,更多的是来源于对生活及大自然的体验。”(同上)他既保持着“外来者”对牧区生活的新鲜感受,敏锐地发现这里发生的微妙变化,又努力细心地深入观察和体会他们的感情。这也许就是他笔下的牧区劳动者形象和大自然景色不同于别人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关联的是,作为一个出生在南方的画家描绘北方牧区的人和自然,必然自有另外一番气象,那就是融合南方人和北方人两种不同的气质:北方人的豪迈,南方人的精致。对此,龙力游逐渐有所体悟,不过这种艺术面貌的出现,与其说是他自觉的追求,毋宁说是他基于生活体验的艺术风格的自然流露。他说:“细心的读者一定不难看出,在我的作品中既有蒙古人的那种豪放、大气,也不乏南方人的细腻。”(同上)
综观龙力游最早的创作《草原的云》到后来创作的《站在栅栏后的女人》、《好力堡的黄昏》、《好力堡的远方》、《好力堡的清晨》,直到最近的作品《参加婚宴》、《暮咏蒙古秘史》、《读书》、《母女》、《胖奶奶》、《瑞雪邀约》等,无一不充滿他对牧民生活、牧区人文风情的赞美,具有诗意抒情的意味。他似乎不是有意回避牧区生活中一些不尽人意的瑕疵,而是出于一种“理想主义”的艺术追求。他发掘,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跃入他眼界的是和谐、安宁与优美,正如他自己所说:“……事事都觉新鲜,件件皆有趣。”“在我的视野里这一切构成了游牧生活独特魅力的画卷;我手中的笔就忍不住要舞了,舞出这美丽的画卷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感受草原风景的奇巧变化,以及草原人对家园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上)写实的艺术有三个基本不同的出发点或者说类型:批判的、自然主义的和理想主义的,无疑,龙力游的油画属于理想写实主义的范畴。不过,因为他重观察、重体验,艺术素材与灵感来自于现实生活(为积累创作素材,他创作的大量速写充分说明这一点),他在作品中不是一味美化和粉饰生活,他写出了现实光明、朝气、和谐的基调或整体气氛,而作品中的细节包括人物形象却忠实于生活,真实、生动,所以说他的理想主义画风具有现实的品格。
龙力游把“手艺”视为绘画创作的基础。他通过手艺完成他的构思,从手艺中寻找乐趣。他孜孜以求地追求写实油画造型、体积、结构、色彩和空间的完美。为每一幅作品,从观察和体验生活中产生灵感、搜集素材、创作草图到完成画面,他都做充分的准备。他不求一气呵成,而是沉下心来在慢中不断润色、推敲,以求画面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他的作品如《等待醉归丈夫的好力堡妇女》、《参加婚宴》、《好力堡的远方》、《暮咏蒙古秘史》等,人物都安排在前景,占据画面重要位置,背景是辽阔的天空和茫茫的草原。他认真刻画人物的形象,努力做到形神兼备。他善于处理画面大效果与细节的关系,人们读他的画会立即被画面的整体效果而驻足,进而在细读中则会被他深入、细致、真实刻画的细节所吸引。他巧妙地把人物安排在特定的景色中,力求景致描写、构图与色彩色调处理与人的心境、情绪相一致。《等待醉归丈夫的好力堡妇女》人物的心情是期盼中含有些微焦虑的成分,地平线较高,背景是暗淡的黄昏景色;《好力堡的远方》中的人物是用望远镜观察羊群的动向,男人与女人内心安祥,地平线居画面中间位置,天空云彩与草原显得平和、宁静。《参加婚宴》中席地而坐的人们,心情闲适地注视着即将举行的婚礼场面,远景蔚蓝色的天空和在绿色草原上悠闲自在的牛群组成统一的气氛,在遥远天际与近处草原交接处,一条黄色的狭长草地增加了画面的色彩层次。《暮咏蒙古秘史》中人物虔诚的动作与牲畜的表情,以及画面和谐、协调的色彩关系,赋予作品以某种崇高的神秘感。
长期从事蒙古牧民题材的创作的龙力游,懂得艺术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的道理。从他早年创作的《早晨的云》(1984)到他近期的作品《天边的信息》(2006)、《瑞雪邀约》(2007),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追求和风格一以贯之,但他追纵牧民生活的变化,作品取材和语言也随之有新的探索。这说明,龙力游在艺术上很自信,他顽强地坚持自己的画风,但他又是一位永不自滿的人,他永远在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过程之中。开阔的视野使他懂得,要真正创造出在艺术史上有持久意义的作品,需要一生做不懈的努力。他谦逊地说,他己经取得的成果距离他理想的目标还远。自信而谦逊,他身上的这一可贵的品质,和他己经取得的艺术成绩一样,同样得到人们的珍视与赞赏。